辨可下病脉证篇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大法秋宜下。

【注】

天至秋则气降,物至秋则成实,实则宜下。凡邪在下者,俱宜取法乎此义也。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注】

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下药贵速,故凡服下药用汤,所以胜丸也。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者,恐尽剂反伤其正气也。

【集注】

程应旄曰:用汤胜丸,贵活法也。中病即止,示节制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平实有力,虽下利仍宜攻其□也。

【集注】

方有执曰:三部脉皆平,血气和可知矣。心下□实也,所以急下之也。

张锡驹曰:本经云: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宜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仍当下之,使积去则利自止,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迟而滑,滑在下而迟在上,知为物阻之迟,非寒阴之迟,故但下其所阻,则内实去而利自止矣!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

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

【注】

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谓按之且大、且涩、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大涩有力,为实而不利之诊,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知曰:滑为有食,结滞经宿,则脉涩矣。尺以候内,沉以候里,故宿食之脉,按之反涩,尺中亦大而涩也。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也。若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食后饱胀不欲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也。

【集注】

程应旄曰: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三阴之下利,而为宿食之下利也,故当下之。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时而复发其利者,此宿食积病攻之不尽故也。若其人形气不衰,饮食尚强,当攻其未尽,自不复发矣,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程应旄曰:下利差后,而余邪之栖于肠胃回折处者未尽,是为伏邪。凡得其候而伏者,仍应其候而伸下,则搜而尽之矣。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详其脉也。下利脉反滑,是证虚脉实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气如常,饮食如故,乃有当去之积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腹中不满而痛者,病或属虚,若满而痛,则为实矣,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张璐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程应旄曰:病腹中满痛,虽在阴经,亦可下,不必其为阳明矣。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注】

伤寒后不解脉沉,沉而有力者,内实也,宜以下解。然其人必午后小有潮热,故取大柴胡两解之也。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双弦,谓左关、右关,皆见弦脉也。左关脉弦,肝本脉也;右关脉弦,本刑土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心下□者,是肝邪挟寒饮而伤胃,故不可下,乃生姜泻心汤

证也。若脉大按之紧,是阳有余而阴亦实也,乃有余之□,非胃伤者比,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辨可下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2.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3. 辨可下篇正误《医宗金鉴》
  4. 辨可吐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5. 辨渴与不渴《内外伤辨》
  6. 辨可吐《伤寒论》
  7. 辨口鼻《内外伤辨》
  8. 辨可汗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9. 辨口疮口糜论《疡科心得集》
  10.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伤寒论》
  11. 辨口唇色《医学摘粹》
  12.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3.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医林改错》
  14. 辨咳嗽《幼科铁镜》
  15. 辨口噤咬牙《医林改错》
  16.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内经博议》
  17. 辨口流涎水《医理真传》
  1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19. 辨口气《医理真传》
  2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21. 辨口味察证法《疡医大全》
  2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3. 辨溃疡形色《中医外科学》
  24. 辨诀《麻疹阐注》
  25. 辨烂喉丹痧顺逆论《疡科心得集》
  26. 辨救误下《白喉条辨》
  27.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内外伤辨》
  28. 辨救误上《白喉条辨》
  29. 辨老少脉异《诊脉三十二辨》
  30.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31. 辨里证虚实《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