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死证
3。泄泻形衰脉实大,五虚哕逆手足寒,大孔直出无禁止,下泻上嗽命多难。
【注】五虚,谓脉细,皮寒,气少,水浆不入,大便不禁也。大孔,谓且门大孔不禁也。
4。湿泻胃苓分清浊,寒泻理中附子添,飧泻升阳益胃治,倍加芍药减黄连,脾泻参苓白术散,扁豆四君莲肉攒,薏苡山药缩砂桔,肾泻二神四神丸。
【注】参苓白术散,即扁豆,人参,白术,茯苓,炙草,莲肉,薏苡仁,山药,缩砂,桔梗也。二神丸,即补骨脂,肉豆寇,本方加吴茱萸,五味子,名四神丸。
青六散 芍药芩连葛根汤 八柱散
5。食泻实下虚消导,饮泻实者神佑斟,虚者春泽甘露饮,痰泻实攻虚六君,火泻草芍芩连葛,暑泻红曲六一匀,滑泻八柱理中附,粟壳乌梅诃蔻寻。
【注】食泻形气实者,宜大承,化滞等药下之,形气虚者,宜枳术,平胃等消导之。神佑斟,谓虽当用神佑丸逐饮,然亦斟酌不可过也。
春泽,谓春泽汤也。甘露饮,谓五苓甘露饮也。芍药芩连葛根汤,即甘草,芍药,黄芩,黄连,葛根也。青六散,即六一散加红曲也。八柱散,附子理中汤加罂粟壳,乌梅,诃子,肉蔻也。
6。口糜泄泻虽云热,上下相移亦必虚,心脾开窍于舌口,小肠胃病化职失,糜发生地通连草,泻下参苓白术宜,尿少茯苓车前饮,火虚苓桂理中医。
【注】口疮糜烂泄泻一证,古经未载,以理推之,虽云属热,然其上发口糜下泻即止,泄泻方止,口糜即生,观其上,下相移之情状,亦必纯实热之所为也。心之窍开于舌,脾之窍开于口,心脾之热,故上发口舌疮赤糜烂。胃主消化水谷,小肠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口糜发时,晚用泻心导赤散,滚汤淬服之,即生地,木通,黄连,甘草稍也。下泄泻时,早晚用参芩白术散,糯米汤服之。若小便甚少,下痢不止,则为水走大肠,宜用茯苓,车前子,二味各等分,煎汤时时代饮,利水导热。若服寒凉药口疮不效,则为虚火上泛,宜用理中汤加肉桂大倍茯苓,降阳利水。降阳而口糜自消,水利泄泻自止,可并愈也。

- 泄泻死证《医宗金鉴》
- 泄泻诗《医学实在易》
- 泄泻死证《杂病心法要诀》
-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保婴撮要》
- 泄泻吞酸《傅青主男科》
- 泄泻脾弱《奇方类编》
- 泄泻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泄泻门推法《推拿抉微》
- 泄泻章《医学妙谛》
- 泄泻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医学传心录》
- 泄泻门《幼科推拿秘书》
- 泄泻证治《育婴家秘》
- 泄泻门《小儿推拿广意》
- 泄泻证治《幼幼集成》
- 泄泻门《小儿推拿广意》
- 泄泻症《评琴书屋医略》
- 泄泻门《丹台玉案》
- 泄泻滞下《医学纲目》
- 泄泻门《医方考》
- 泄泻滞下总论《证治准绳·杂病》
- 泄泻门《张氏医通》
- 泄泻滞下总治《证治准绳·类方》
- 泄泻门《幼科切要》
- 泄泻诸症统论《金匮翼》
- 泄泻脉候《类证治裁》
- 泄泻主方《痰火点雪》
- 泄泻脉案《类证治裁》
- 泄阳《中医词典》
- 泄泻论治《类证治裁》
- 泄症脉论《三指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