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煨)十枚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集解】
李□曰:气利者,下利气虚,下陷而滑脱也。诃黎勒性敛涩,能温胃固肠。粥饮和者,假谷气以助胃。顿服者,药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
【注】
下利脉数,内热利也,微热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设脉紧者,是表未衰,故为未解也。
【集注】
程林曰:寒则下利,脉数有微热,则里寒去,汗出则表气和,表里俱和,故令自愈;设复紧者,知寒邪尚在,是为未解也。
□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注】
下利大热而渴,则为邪盛,脉弱则为正虚,不能愈也。今微热而渴,脉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
程林曰:下利大热而渴,则偏于阳,无热不渴,则偏于阴,皆不能愈;以微热而渴,知阴阳和,脉弱,知邪气去,故即自愈。
□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注】
此承上条邪正俱衰,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设不差者,则必表和,热退而数渴,仍然是里热未除也,故圊脓血。
【集注】
魏荔彤:下利,固以阳气有余为吉,又不可太盛,成热邪伤阴,致阳复有偏胜之患。
□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注】
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数也。但尺中自涩,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
【集注】
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涩,涩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
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涩,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
□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下利之人,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攻坚也。
【集注】
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证书之法也。

- 诃黎勒散方《医宗金鉴》
- 诃黎勒散方《伤寒杂病论》
- 诃黎勒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诃黎勒散《医方考》
- 诃藜勒《冯氏锦囊秘录》
- 诃黎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诃藜勒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诃黎勒散《金匮悬解》
- 诃子《药笼小品》
- 诃黎勒《本草乘雅半偈》
- 诃子《本草备要》
- 诃黎勒《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诃子《本草易读》
- 诃黎勒《本草思辨录》
- 诃子《本草求真》
- 诃黎勒《得配本草》
- 诃子《本草便读》
- 诃黎勒《本草从新》
- 诃子《本草分经》
- 诃黎勒《本经逢原》
- 诃子《本草分经》
- 诃黎勒《本草蒙筌》
- 诃子《本草择要纲目》
- 诃黎勒《汤液本草》
- 诃子《本草害利》
- 诃黎勒《本草衍义》
- 诃子《本草撮要》
- 诃黎勒《长沙药解》
- 诃子《药性切用》
- 诃黎勒《千金翼方》
- 诃子(藏青果)《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