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

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肺中寒,吐浊涕。

【注】

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

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注】

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以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藏已见,故死。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

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

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救也。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

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

【集注】

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

肝着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

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集注】

李□曰:肝主□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

翕翕发深,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注】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

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啖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若脉浮,是邪未结,故自吐而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

【注】

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集注】

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动于下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

【注】

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

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藏死脉也。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可与此同参。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按】

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

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注】

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乃脾藏之死脉也。

【集注】

李□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覆杯则内空,洁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按】

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

【注】

趺阳胃脉也,若脉涩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小便数也;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幽,不敢恣行承气者,盖因脉涩终是虚邪也。

【集注】

徐彬曰:脾约病用丸不作汤者,取其缓以开结,不敢骤伤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因元气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

李□曰:趺阳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浮为阳脉,故胃气强而能食,小便数则津液亡,故脉涩。盖脾主为胃行津液,此以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坚也。麻子仁丸通幽润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2.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
  3. 五藏九窍《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4. 五藏风寒积聚《医宗金鉴》
  5. 五藏生成篇《黄帝内经·素问》
  6. 五藏风寒积聚《医宗金鉴》
  7. 五柴胡饮《退思集类方歌注》
  8. 五藏传送之理《医宗金鉴》
  9. 五柴胡饮(新方)《虚损启微》
  10. 五藏别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1. 五常《中医名词词典》
  12. 五菜药解《服食导饵》
  13. 五常《中医词典》
  14. 五菜《中医词典》
  15. 五常政大论《素问悬解》
  16. 五彩野兔丝《保健药膳》
  17. 五常政大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18. 五裁《中医词典》
  19. 五常政大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0. 五部《中医词典》
  21. 五常政大论篇《疡医大全》
  22. 五步推运《中医词典》
  23. 五朝《医述》
  24. 五不足《中医词典》
  25. 五迟《中医名词词典》
  26. 五不治(轻亦可治)《疯门全书》
  27. 五迟《中医词典》
  28. 五不女《中医词典》
  29. 五迟《医宗金鉴》
  30. 五不女《中医名词词典》
  31. 五迟《医述》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