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二气疽
【方歌】阴阳二气疽脊旁,肿消软硬变不常,七情内乖逆荣卫,如期脓溃自无妨。
【注】此证生于脊背之旁,乍脓乍消,时软时硬。由七情内乖,荣卫不和而生也。初发令人寒热往来,若大渴神清,高肿脉洪,二七脓成,溃破者顺;若不渴神昏,漫肿脉细,应期无脓,饮食不思者逆。初服夺命丹以退寒热,次服仙方活命饮。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夺命丹
组成:轻粉白砒(面裹,火煨)
雄黄(二钱)
蟾酥(干者,酒化入药,二钱)
蜗牛(连壳,二十一个)
上为细末,先将蜗牛研烂如泥,匀合前药。丸如不成,加好黄酒少许,打三、五百下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丸,先用葱白一寸,令病者嚼烂,自吐于手心内,男用左手,女用上手,将药丸裹入葱泥内,用无灰酒一大钟,温热送下,被盖汗出为度。重者不过三服,不可多用。

- 阴阳二气疽《医宗金鉴》
- 阴阳二气疽《中医词典》
- 阴阳二气疽《外科心法要诀》
- 阴阳毒《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阳颠倒篇《外经微言》
- 阴阳二跷篇《外经微言》
- 阴阳的离合机制《思考中医》
- 阴阳二蹻脉《丹医秘授古脉法》
- 阴阳的关系《思考中医》
- 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的工作机制《思考中医》
- 阴阳二十五人《灵枢悬解》
- 阴阳大造丸《毓麟验方》
- 阴阳二十五人《中医词典》
- 阴阳大要调神论《中藏经》
- 阴阳二十五人《类经》
- 阴阳大论《针灸甲乙经》
- 阴阳二十五人《内经评文》
- 阴阳大论《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针灸甲乙经》
- 阴阳刺《中医词典》
- 阴阳二维脉《丹医秘授古脉法》
- 阴阳常变论《吴医汇讲》
- 阴阳二痫《证治准绳·幼科》
-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读医随笔》
- 阴阳二痫《幼科释谜》
- 阴阳别论篇《疡医大全》
- 阴阳发病《类经》
- 阴阳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阴阳否格论《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