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汗病脉证篇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注】

夫以疾病至急,仓卒寻求,治法难得,其要者,汗、吐、下也。故重集汗、吐、下诸可与、不可与之法,比之三阴三阳篇中,则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篇中者,亦出在诸可与、不可与中也。

大法,春夏宜发汗。

【注】

春夏阳气舒畅,故宜发汗,医治常道,此大法也。

【集注】

程应旄曰:春夏宜发汗者,发汗有助宣阳气之功,等于春夏发生长育之义。今人多以麻、桂二汤,作春夏之禁药,其轻于畔经者,由其未明天道也。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注】

凡发汗,令手足俱周时出,是欲汗缓出周遍,则邪气悉去,正气不伤也。以□□然,不得令如水淋漓为度,不欲汗急出过多也。若急出过多,则邪气不尽,正气反伤矣,倘若病不解,当重发汗,但前汗已多,更汗必亡其阳,阳虚即病不解,故不敢再发其汗也。

【集注】

成无己曰: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方有执曰:此叮咛发汗之节度也。

张锡驹曰:汗乃津液,汗多则亡津液,何以又谓亡阳也?经云:上焦开发腠理,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盖汗虽津液,必借阳气之熏蒸宣发而后出,故汗多亡津液,而阳亦随之俱亡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注】

服汤发汗,汗出病解,便可止再服,不必定然尽剂。

【集注】

程应旄曰:中病即止,亦麻黄桂枝互举之词,示撙节于「中」字,所以严不中之禁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注】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一时仓卒无汤,以丸散代之亦可,要不过以汗出为解耳。然丸散

乃定剂,不如汤可随证而进,其验甚准,故曰良也。

【集注】

程应旄曰:丸散仅可从权,随证则不如汤。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耳,设利者为大逆,□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注】

脉浮大,属表未解,虽有便□里实,亦不可利下,何以故?因脉浮也。当先解其外,表解热除,内外和谐,而大便自通矣。设用利药,是为大逆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结胸虽急,脉浮大尤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乎?论中有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辨可汗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2.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伤寒论》
  3. 辨可吐《伤寒论》
  4.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5. 辨可吐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6. 辨咳嗽《幼科铁镜》
  7.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8.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内经博议》
  9. 辨可下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1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11. 辨可下篇正误《医宗金鉴》
  12.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3. 辨渴与不渴《内外伤辨》
  14.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5. 辨口鼻《内外伤辨》
  16. 辨诀《麻疹阐注》
  17. 辨口疮口糜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救误下《白喉条辨》
  19. 辨口唇色《医学摘粹》
  20. 辨救误上《白喉条辨》
  21.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医林改错》
  22.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3. 辨口噤咬牙《医林改错》
  24. 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
  25. 辨口流涎水《医理真传》
  26.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7. 辨口气《医理真传》
  28.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温病正宗》
  29. 辨口味察证法《疡医大全》
  30. 辨颈痈锁喉痈论《疡科心得集》
  31. 辨溃疡形色《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