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注】

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重,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集注】

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

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

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耆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

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且寸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也?

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则疼痛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于是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医宗金鉴》
  2. 血痹虚劳《医宗金鉴》
  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
  4. 血痹虚劳《医宗金鉴》
  5.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6. 血痹虚劳《金匮悬解》
  7.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8. 血痹疟母合论《读医随笔》
  9.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10. 血痹候《诸病源候论》
  1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12. 血痹风《解围元薮》
  1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14. 血痹二《金匮悬解》
  15.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6. 血痹《中医词典》
  17.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8. 血痹《圣济总录》
  19. 血痹一《金匮悬解》
  20. 血痹《中医名词词典》
  21. 血变《中医词典》
  22. 血闭发热《女科秘要》
  23. 血便《中医词典》
  24. 血闭成瘕《医学衷中参西录》
  25. 血鳖《中医词典》
  26. 血闭《中医词典》
  27. 血病辨证《中医诊断学》
  28. 血崩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29. 血病论《银海指南》
  30. 血崩有瘀属恶血未尽《女科经纶》
  31. 血卟啉症《医学遗传学基础》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