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集注】

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不消,胃中若浊,浊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也。小便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胃而不宣,是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注】

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疸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小便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姑辨其理也。

【集注】

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则先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脾肾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

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茵陈蒿汤方《医宗金鉴》
  2. 茵陈蒿汤方《伤寒杂病论》
  3. 茵陈蒿汤方《医宗金鉴》
  4. 茵陈蒿汤《伤寒括要》
  5. 茵陈蒿汤方《伤寒明理论》
  6. 茵陈蒿汤《汤头歌诀》
  7. 茵陈蒿汤方《伤寒论》
  8. 茵陈蒿汤《医方论》
  9. 茵陈蒿汤六十四 方见《伤寒·太阴》《金匮悬解》
  10. 茵陈蒿汤《伤寒寻源》
  11. 茵陈蒿汤证《临证实验录》
  12. 茵陈蒿汤《医学心悟》
  13. 茵陈蒿证《医学摘粹》
  14. 茵陈蒿汤《医方考》
  15. 茵陈蒿证《医学摘粹》
  16. 茵陈蒿汤《删补名医方论》
  17. 茵陈蒿证二十八 阳明七十九《伤寒悬解》
  18. 茵陈蒿汤《医宗金鉴》
  19. 茵陈蒿证十一 太阴十二《伤寒悬解》
  20.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1. 茵陈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22.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3. 茵陈酒《保健药膳》
  24.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5. 茵陈理中汤《伤寒括要》
  26. 茵陈蒿(铃茵陈)《中药学》
  27.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28. 茵陈蒿《本草图经》
  29. 茵陈四苓散的应用《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30. 茵陈蒿《本草乘雅半偈》
  31. 茵陈四苓散的应用《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