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按】

荛花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当改加茯苓四两。

【方解】

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以姜桂以散阴水也。

【集解】

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矣。

赵良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盖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荣卫行,经脉通,则周身之水可消,必以小青龙汤为第一义,于此可类推矣。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

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

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集注】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2.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3. 小青龙汤方《伤寒明理论》
  4.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5.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
  6.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7. 小青龙汤解《研经言》
  8.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9.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10.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11. 小青龙汤麻黄《伤寒括要》
  12.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13.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伤寒贯珠集》
  14. 小青龙汤《汤头歌诀》
  15.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16. 小青龙汤《医方论》
  17.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18. 小青龙汤《时方妙用》
  19.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20. 小青龙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1.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22. 小青龙汤《伤寒寻源》
  23. 小青龙证《医学摘粹》
  24. 小青龙汤《医学心悟》
  25.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伤寒悬解》
  26. 小青龙汤《医方考》
  27.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伤寒悬解》
  28. 小青龙汤《目经大成》
  29.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伤寒悬解》
  30. 小青龙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1. 小青皮《药性切用》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