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注】

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太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满也。今病人无寒热他病,惟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也。唇、舌、血华之处也,血病不荣,故痿瘁色变也。热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当腹满,今腹不满,询之其人,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与上如是之证推之,为有瘀血也。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注】

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人当得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也。瘀血者当下之,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集注】

李□曰:血瘀内无实热,故外证但如热状,而其脉不数疾,反无热也。烦满者,血瘀经气不舒;燥渴者。血瘀津液不布。血属阴,瘀则脉伏于内,故为阴伏。当下之,以去瘀生新也。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

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下血,今之所谓藏毒、肠风下血也。一用黄土汤以治结阴之血,从温也:一用赤小豆当归散以治藏毒之血,从清也。

【集注】

赵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故治远血黄土汤主之,治近血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泻心汤方《医宗金鉴》
  2. 泻心汤方《临症验舌法》
  3. 泻心汤方《医宗金鉴》
  4. 泻心汤方《伤寒杂病论》
  5. 泻心汤类诸方总论《研经言》
  6. 泻心汤方《伤寒杂病论》
  7. 泻心药《明目至宝》
  8. 泻心汤《小儿药证直诀》
  9. 泻心诸变《伤寒说意》
  10. 泻心汤《儒门事亲》
  11. 泻心诸汤《医学读书记》
  12. 泻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3. 泻血《竹泉生女科集要》
  14.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15. 泻血《奇效简便良方》
  16.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17. 泻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8. 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19. 泻眼药《明目至宝》
  20. 泻心三黄汤《妇人大全良方》
  21. 泻药《趣味中医》
  22. 泻心变法《伤寒说意》
  23. 泻药《药理学》
  24. 泻心 善治口糜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5. 泻有余《中医词典》
  26. 泻心 善治口糜泻《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27. 泻与痢不同及先后传变《类证治裁》
  28. 泻心《中医名词词典》
  29. 泻圆补方《中医词典》
  30. 泻泄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31. 泻证门《幼科指南》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