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解】

程应旄曰:伤寒发汗一法,原为去寒而设,若表已解,较前反恶寒者,非复表邪可知。缘汗外泄而表遂虚,故主之以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得桂枝则发表,得附子则补表,甘草和中从阴分,敛戢其阳,阳回而虚者不虚矣。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注】

伤寒发汗,汗出病解,必不恶寒,亦不恶热,始可为愈。若发汗后恶寒者,是阳虚也,宜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今发汗后不恶寒,但恶热,则是胃实也,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以和胃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发汗后不恶寒,其人表气强也。但热、亡津液而胃中干,故曰实也。当和胃气,以干在胃而实也。故曰与调胃承气汤所以泻实,而甘草则有泻中调和之义。

程知曰:汗后恶寒,则为荣卫俱虚;汗后不恶寒但发热,则为津干胃实,故有调胃通津之法。然曰当、曰与,则似深有酌量而不肯妄下,以重虚其津者。

调胃承气汤方见阳明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注】

脉浮紧者,寒伤荣之脉也;身痛者,寒伤荣之证也。脉证皆表实邪,则当发汗,宜麻黄汤。设若寸关脉浮紧,惟尺中迟者,则又不可发汗。何也?以其人平素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由此可知,脉阴阳不俱紧,不可轻汗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与之,覆而汗之可也。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二两,新加汤主之。

【注】

发汗后,身疼痛脉浮紧或浮数,乃发汗未彻,表邪未尽也,仍当汗之,宜桂枝汤。今发汗后身虽疼痛,脉见沉迟,是荣卫虚寒,故宜桂枝新加汤,以温补其荣卫也。

【集注】

成无己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亦身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

喻昌曰:脉沉迟者,六部皆然,与尺迟大异。尺迟乃素虚,此为发汗所虚,故于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加人参三两以补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

中之旧法也。

汪琥曰:身疼痛脉沉迟,焉知非中寒证?要知此证,乃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不止,脉变沉迟,非中寒比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医宗金鉴》
  2.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3.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伤寒论》
  4. 芍药甘草附子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5.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6. 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寻源》
  7.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8. 芍药甘草附子汤《删补名医方论》
  9.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 太阳九十三《伤寒悬解》
  10. 芍药甘草附子汤《医宗金鉴》
  11. 芍药甘草汤《医学心悟》
  12. 芍药甘草附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3. 芍药甘草汤《伤寒寻源》
  14. 芍药附子甘草汤《伤寒括要》
  15. 芍药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6. 芍药大黄证九 太阴十《伤寒悬解》
  17. 芍药甘草汤《医方论》
  18. 芍药柏皮丸《儒门事亲》
  19. 芍药甘草汤《伤寒括要》
  20. 芍药(白赤)《本草择要纲目》
  21. 芍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22. 芍药《本草图经》
  23. 芍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4. 芍药《本草乘雅半偈》
  25. 芍药甘草汤方《伤寒论》
  26. 芍药《药征》
  27.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28. 芍药《药鉴》
  29.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30. 芍药《侣山堂类辩》
  31.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