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治法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3。后天之治本血气,先天之治法阴阳,肾肝心肺治在后,脾损之法同内伤。

【注】后天脾胃水谷生化荣卫,故治法本乎气血。先天肾脏精气生化之原,故治法本乎阴阳。五脏虚损治法,俱在于后,而脾脏虚损治法巳载内伤,故曰同内伤也。

拯阴理劳汤

4。阴虚火动用拯阴,皮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薏苡橘丹连合草,汗多不寐加枣仁,燥痰桑贝湿苓半,阿胶咳血骨热深。

【注】此方即人参麦冬五味当归白芍生地龟板女贞,薏苡,橘红丹皮莲子百合,炙草也。汗多不寐,俱加枣仁。咳而嗽痰,加桑皮贝母。嗽而湿痰,加茯苓半夏。咳嗽,咯血,加阿胶。骨蒸热深,加地骨皮也。

拯阳理劳汤

5。阳虚气弱用拯阳,倦怠恶烦劳则张,表热自汗身酸痛,减去升柴补中方,更添桂味寒加附,泻入升柴诃蔻香,夏咳减桂加麦味,冬咳不减味干姜

【注】此汤即人参黄耆,炙草,白术陈皮肉桂当归五味子也。倦怠,懒于动也,恶烦劳动,则气张而喘乏也。恶寒附子;泄泻仍入升麻柴胡,更加诃子肉蔻木香也。夏月咳嗽,减肉桂麦冬五味子;冬月咳嗽,不减肉桂,更加五味子,干姜也。

六味地黄汤 都气汤 七味地黄汤 生脉地黄汤 桂附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 金匮肾气汤

6。肾虚午热形消瘦,水泛为痰津液伤,咳嗽盗汗失精血,消汤淋浊口咽疮,熟地药萸丹苓泽,加味劳嗽都气汤,引火归元加肉桂,火妄刑金生脉良。桂附益火消阴翳,知柏壮水制阳光,车牛桂附名肾气,阳虚水肿淋浊方。

【注】午热,午后发热也。水泛为痰,谓日食饮食所化津液,肾虚不能摄水,泛上为痰也。盗汗,谓睡而汗出,觉而即止之汗也。失精,遗精也。消渴,谓饮水而即消,渴仍不止也。淋者,尿淋漓不利也。

浊者,尿之前后有浊液也。口咽生疮,虚火炎也。均宜六味地黄汤治之。劳嗽加味,谓加五味子,名都气汤也。引火归原加肉桂,名七味地黄汤。火妄刑金加生脉饮,名生脉地黄汤。桂附,谓加肉桂,附子。知柏,谓加知母黄柏。车牛桂附,谓加车前牛膝,肉桂,附子,名桂附,知柏肾气等汤也。

大补阴丸 滋阴降火汤

7。大补阴丸制壮火,滋阴降火救伤金,龟板知柏地髓剂,二冬归芍草砂仁,咳加百味汗地骨,血痰金贝虚耆参,虚热无汗宜散火,有汗骨蒸亦补阴。

【注】阴虚火旺,无水以制,宜用大补阴丸滋水制火。方即龟板,知母黄柏,生地,为末,猪脊髓炼蜜为丸。若火旺无制,妄行伤金,肺痰咳嗽,宜用滋阴降火汤救其伤金。方即大补阴丸加麦冬,天冬当归白芍,炙草,缩砂。咳甚加百合,五味子,盗汗加地骨皮,咯血加郁金,痰多加川贝母,气虚加人参,黄耆。凡虚热如火烙手,无汗者为火郁,宜升阳散火汤,有汗者为骨蒸,亦宜大补阴丸及滋阴六黄等汤也。

保元汤

8。一切气虚保元汤,耆外参内草中央,加桂能生命门气,痘疮灰陷与清浆。

【注】保元汤,即人参,黄耆,炙草也。黄耆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加肉桂能生命门真气,且能治小儿痘疮灰白,顶陷,清浆。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汤 六君子汤 七味白术散 四兽饮9。脾胃气虚四君子,脉软形衰面白黄,倦怠懒言食少气,参苓术草枣姜强。气滞加陈异功散,有痰橘半六君汤,肌热泻渴藿木葛,虚疟六君果梅姜。

【注】治气虚兼气滞不快,根据四君加陈皮,名五味异功散。治气虚兼有痰饮,根据四君加橘红,半夏,名六君子汤。治气虚肌热渴泻,根据本方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七味白术散。治气虚久疟留连不愈,根据六君子汤,君草果乌梅生姜,名四兽饮

芎归汤 开骨散

10。一切血病芎归汤,产后胎前必用方,气虚难产参倍入,交骨难开龟发良。

【注】芎归汤,即川芎,当归,又名佛手散。气虚产难或时久伤气,根据本方倍加人参。临产交骨难开,根据本方加整龟板一具,本人梳下乱发一团,他人梳下之发亦可,名开骨散。

四物汤 圣愈汤 六物汤 加味四物汤 地骨皮饮11。调肝养血宜四物,归芎芍地酌相应,气虚血少参耆补,气燥血热知柏清。寒热柴丹炒栀子,但热无寒丹骨平,热甚苓连寒桂附,止血茅蒲破桃红。

【注】调肝养血宜四物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酌相应,谓补血用白芍,熟地,破血用赤芍凉血用生地,气虚血少,宜加参,耆,名圣愈汤。气燥血热,宜加知,柏,名六物汤。血虚寒热往来,宜加味四物汤,即本方加柴胡,丹皮,炒栀子也。血虚惟发热不恶寒,宜地骨皮饮,即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也。血分热甚,根据本方加黄芩黄连。寒甚加肉桂,附子,破血加桃仁红花,止血加茅根蒲黄炒黑。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人参养荣汤

12。一切气血两虚证,八珍四物与四君,气乏色枯毛发落,自汗盗汗悸忘臻,发热咳嗽吐衄血,食少肌瘦泄泻频,十全大补加耆桂,荣去芎加远味陈。

【注】气虚,四君子汤。血虚,四物汤。气血两虚,八珍汤。八珍者,即四君,四物也。若有气乏色枯,毛发脱落,自汗盗汗,心悸健忘,发热咳嗽,吐血,衄血,食少肌瘦,泄泻等证,则宜十全大伂汤,即八珍汤加黄耆,肉桂也。人参养荣汤,即十全大补汤减去川芎,更加远志,五味子,陈皮也。

小建中汤 黄耆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双和饮13。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之血梦失精,手足频热肢酸痛,芍草饴桂枣姜同,卫虚加耆黄耆建,荣虚当归建中名,温养气血双和饮,三方

减饴加地芎。

【注】诸虚劳极,里急腹痛,宜以小建中汤温和脾胃。并治里虚心悸,衄下亡血,夜梦失精,手足烦热,四肢酸痛,血液亏损等证。是方

白芍药甘草饴糖,中桂,大枣生姜也。若卫气虚者,加黄耆,名曰黄耆建中汤。若里不急,腹不痛有是证者,则当以温养气血,用双和饮,即此三方减去饴糖,加入熟地,川芎,乃八珍汤减人参,白术茯苓,加黄耆,中桂,盖以补阴血为主也。

补肝汤

14。补肝汤治肝虚损,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无所见,四物酸枣草瓜宜。

【注】补肝汤,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酸枣仁,炙草,木瓜也。

加味救肺饮15。加味救肺治肺损,嗽血金家被火刑,归芍麦味参耆草,百花紫菀马兜铃

【注】加味救肺饮,即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耆,炙草,百合,款冬花紫菀马兜铃也。

天王补心丹

16。天王补心心虚损,健忘神虚烦不眠,柏子味苓归地桔,三参天麦远朱酸。

【注】是方,即柏子仁,五味子,茯苓,当归,生地,桔梗丹参,人参,元参天冬,麦冬,远志朱砂酸枣仁

归脾汤

17。归脾思虑伤心脾,热烦盗汗悸惊俱,健忘怔忡时恍惚,四君酸远木归耆。

【注】悸,心自跳动也。惊,目触物骇也。健忘,言事易忘也。怔忡,心冲动甚也。恍惚,心时不明也。方乃四君子,加酸枣仁,远志,木香,当归,黄耆。

人参固本汤丸 保元生脉固本汤

18。固本肺肾两虚病,肺痿咳血欲成劳,二冬二地人参共,保元生脉脾同调。

【注】人参固本汤,丸,即人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也。根据本方再加保元之黄耆,炙草,生脉之五味,三方合一,名保元生脉固本汤。同调,谓同调脾,肺,肾三经虚也。

逍遥散

19。逍遥理脾而清肝,血虚骨蒸烦嗽痰,寒热颊赤胁不快,妇人经痛脉虚弦,术芩归芍柴薄草,加味栀丹肝热添,肝气滞郁陈抚附,热加吴萸炒黄连

【注】是方,即白术,茯苓,当归,白芍,柴胡,薄荷甘草也。肝气热,根据本方加炒栀子,丹皮,名加味逍遥散。肝气滞加陈皮,肝气郁加抚芎香附。肝气郁热,加吴茱萸,炒川黄连。惟薄荷只可少许为引,不宜多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虚劳治法《医宗金鉴》
  2. 虚劳之病何以得之《女科百问》
  3. 虚劳治法《杂病心法要诀》
  4. 虚劳证阳亢阴亏《医学衷中参西录》
  5. 虚劳自汗《中医词典》
  6. 虚劳营卫不足《金匮翼》
  7. 虚劳总括《医宗金鉴》
  8. 虚劳阴肿候《诸病源候论》
  9. 虚劳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10. 虚劳阴下痒湿候《诸病源候论》
  11. 虚劳总论《何氏虚劳心传》
  12. 虚劳阴下痒湿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3. 虚劳最重脾肾论《校注医醇剩义》
  14. 虚劳阴痿方七首《外台秘要》
  15. 虚痨《中医词典》
  16. 虚劳阴萎候《诸病源候论》
  17. 虚痨《医学实在易》
  18. 虚劳阴痛候《诸病源候论》
  19. 虚痨《医学从众录》
  20. 虚劳阴痛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1. 虚痨《医学三字经》
  22. 虚劳阴疝肿缩候《诸病源候论》
  23. 虚痨不治证《医学从众录》
  24. 虚劳阴冷候《诸病源候论》
  25. 虚痨久嗽加减主方《痰火点雪》
  26. 虚劳阴疮候《诸病源候论》
  27. 虚痨诗《医学实在易》
  28. 虚劳溢精、见闻精出候《诸病源候论》
  29. 虚痨续论《医学从众录》
  30. 虚劳一《金匮悬解》
  31. 虚羸《医学纲目》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