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枳实白术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耎即当散也。

【集解】

李□曰:枳实消胀,苦以泄之也;白术去湿,苦以燥之也。后张元素治痞用枳术丸,亦从此汤化出。但此乃水饮所作,则用汤以荡涤之;彼属食积所伤,则用丸以消磨之。一汤一丸,各有深意,非漫无主张也。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

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热,误下之义也。里水脉伏,非谓三部脉皆当伏,乃谓趺阳胃脉当伏也。若脉不伏反紧,其人必本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则疝瘕腹中痛,医误以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虚其中,故胸满短气也。若脉不伏反数,其人必本自有热也。

水热同病,当消谷而小便数,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

赵良曰:趺阳当伏者,非趺阳胃气之本脉也,为水畜于下,其气伏,故脉亦伏,脉法曰:伏者为水。

魏荔彤曰:趺阳有水邪,则当伏,以胃阳为衣,湿阴寒所固闭,故阳明之脉不出也。

今反紧,不惟水盛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盖其人不止有水气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积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医者不识其为阴寒,乃以为水邪可下,虽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满短气矣。此病趺阳脉当伏,今反数,为本自有热。然本自有热,则当消谷,小便数,大便坚,如伤寒胃实之证也。今小便反不利,则知为欲作水,与湿热之邪无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注】

以上发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发明五藏气血之水也。肝主筋,腹□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筋缓不能自转侧,内则腹大、□痛,淋溲也。

【集注】

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则肝水也。肝经有水,必存两□,故腹大而□下痛。少阳阴阳往来之道路,有邪窒碍,故不能自转侧。肝有水邪,必上冲胸咽,故时时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续通,此水邪随肝木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为患也。

见此知肝经有水,当于肝脏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而气连少腹,肝之水不行,则腹大不能转侧,□下腹痛也。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者,肝喜冲逆而主□泄,水液随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按】

「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

【注】

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不行,其身重也;内则少气心烦,不得卧而躁也。

【集注】

程林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上经』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内经』曰:诸有水病者,不得卧。夫心属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烦躁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积聚之类也。切近于其处,则伏留于是脏,即可以脏而名证。

水附于心,则心水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之也。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则小便难。

【注】

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四肢苦重,内则腹大少气,小便难也。

【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则脾水也。脾专主腹,故腹大。脾主旋运,又主四肢,旋运不利,故四肢苦重。津液不生,气不流行,上下则阻碍不通,故上则苦少气,下则小便难。见此知有水在脾,当于脾脏治水也。

尤怡曰:脾主腹,而气行四肢,脾受水气则腹大,四肢重。津气生于谷,谷气运于脾,脾湿不运,则津液不生而少气,小便难者,湿不行也。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注】

肺主气,皮毛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皮肿,内则不输小便,大肠乃其府,水走大肠,故鸭溏也。

【集注】

赵良曰:肺主皮毛,行荣卫与大肠合,今有水病,则水充满皮肤。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尿溺,今既不通,水不得自小便出,反从其合,与糟粕混成鸭溏也。

魏荔彤曰:肺水者,水附于肺,则肺水也。肺主气,气引水行,亦能使之周身浮肿。

肺不肃则气化壅,故小便难,小便难则清浊不分,故便鸭溏,此知为有水在肺,当于肺脏治水也。

尤怡曰:鸭溏如鸭之后,水粪杂下也。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按】

面反瘦之下,当有上条「其人阴肿」四字。

【注】

肾主腰,足阴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阴肿,阴下湿,足冷面瘦,内则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此五者,指水气等胀为言,故俱不喘咳也。

【集注】

程林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令聚水而生病,是以有腹大脐肿之证也。腰者肾之外候,故令腰痛。膀胱者,肾之府,故令不得溺也。以其不得溺,则水气不得泄,浸渍于睾囊而阴汗,流注于下焦而为足冷。夫肾为水藏,又被水邪,则上焦之气血随水性而下趋,故其人面反瘦,非若风水里水之面目浮肿也。

魏荔彤曰:肾水者,水附于肾,则肾水也。肾主少腹,少腹水湿固冱,故腹大脐肿腰痛。腰以下俱肾主之也,水湿在下焦,膀胱之气反塞,故不惟小便难,而且竟不得溺。阴寒下盛,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冷而且粘,其足皆逆冷也。面乃阳之部位,下阴盛,上阳衰,故面必瘦,见此知水在肾,当于肾脏治水也。

尤怡曰:身半以下,肾气主之,水在肾,则腰痛脐肿腹大也。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者,肾为阴,水亦为阴,两阴相得,阳气不行,而湿寒独胜也。面反瘦者,面为阳,阴盛于下,则阳衰于上也。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脾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注】

寸口,两寸也。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水寒相搏于胸中,则阳气不运,故趺阳两关之脉伏而不起,水谷不化。若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也。少阳右尺脉陷下,少阴左尺脉细小,亦因寒水太甚,命火受制,故男子水精不化,小便为之不利,女子血化为水,经水为之不通也。经血而曰经水者,以水为血之体也,女子以血为主,故曰:血分也。

【集注】

赵良曰:仲景脉法寸口多于趺阳合,何也?盖寸口属肺,手太阴之所过,肺朝百脉,十二经各以其时,来见于寸口。脾、胃二经,出在右关。胃乃水谷之海,五藏皆禀气于胃,则胃又五藏之本,所以经脉尤为诸经之要领也。邪或干于胃者,必再就趺阳诊之,趺阳,胃脉之源也。

尤怡曰:此合诊寸口趺阳,而知为寒水胜,而胃阳不行也。胃阳不行,则水谷不化,水谷不化,则脾胃俱衰。脾气主里,故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衰则身肿也。少阳者生气也,少阴者地道也,而俱受气于脾胃,脾胃衰则少阳脉卑,而生气不荣,少阴脉细,而地道不通,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血不通。而其所以然者,则皆阳气不行,阴气乃结之故,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气前通则恶寒,阴气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按】

「名曰气分」之下,当有下条,「桂枝芍药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

【注】

寸口脉迟为寒,脉涩少血,趺阳脉微乏气,迟亦为寒。是则气血俱虚,为寒气所干,荣卫不利,阴阳不通,故身寒骨痛,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麻痹,失气遗溺也。

此气血俱虚,寒气内客之气胀,故曰气分。而下条发明主治,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者,温养荣卫,阴阳发散,寒邪之气也。

【集注】

程林曰:气散必从前后而去,邪气实则失气于后,正气虚则遗溺于前也。

尤怡曰:微则为气者,为气不足也,寒气不足,该寸口、趺阳为言寒,而气血复不足也。寒气不足,则手足无气而逆冷,荣卫无源而不利,由是藏府之中,真气不充,而客寒独胜,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而下输也。荣卫俱劳者,荣卫俱乏竭也。阳气温于表,故不通则身冷;阴气荣于里,故不通即骨疼;不通者,虚极而不能行,与有余而壅者不同。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者,阳先行而阴不与俱行,则阴失阳而恶寒;阴先行而阳不与俱行,则阳独滞而痹不仁也。盖阴与阳常相须也,不可失,失则气机不续而邪乃着,不失则上下交通而邪不容,故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失气遗溺,谓分虚实而散也。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枳实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2. 枳实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3.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备急千金要方》
  4.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5. 枳实导滞《汤头歌诀》
  6. 枳实、枳壳《本草备要》
  7.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
  8. 枳实(枳壳)《本草新编》
  9. 枳实导滞丸《医方考》
  10. 枳实《本草图经》
  11. 枳实导滞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12. 枳实《本草乘雅半偈》
  13. 枳实导滞丸《医方论》
  14. 枳实《药征》
  15.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16. 枳实《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7.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18. 枳实《药鉴》
  19. 枳实理中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0. 枳实《侣山堂类辩》
  21. 枳实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2. 枳实《本草撮要》
  23. 枳实理中丸《医学心悟》
  24. 枳实《本草害利》
  25. 枳实理中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26. 枳实《本草害利》
  27. 枳实散《备急千金要方》
  28. 枳实《本草择要纲目》
  29. 枳实散《妇人大全良方》
  30. 枳实《本草分经》
  31. 枳实散《普济本事方》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