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柏皮汤方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
□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注】
阳明病无汗,不以葛根汤发其汗,而以火劫取汗,致热盛津干,引饮水停,为热上蒸,故额上微汗出,而周身反不得汗也。若小便利,则从燥化,必烦渴,宜白虎汤;小便不利,则从湿化,必发黄,宜茵陈蒿汤。
【集注】
喻昌曰:阳明病,湿停热郁而烦渴有加,势必发黄,然汗出热从外越,则黄可免;小便多,热从下泄,则黄可免。若误攻之,其热邪愈陷,津液愈伤,而汗与小便愈不可得矣。误火之,则热邪愈炽,津液上奔,额虽微汗,而周身之汗与小便愈不可得矣。
发黄之变,安能免乎?
程知曰:太阳发黄,由寒郁湿,湿不得解;阳明发黄,由湿瘀热,热不得越,故宜分经论治。
□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注】
阳明病无汗,以热无从外越也。小便不利,湿不能下泄也。心中懊□,湿瘀热郁于里也。故身必发黄,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内利可也。若经汗吐下后,或小便利,而心中懊□者,乃热郁也,非湿瘀也。便□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便软者,宜栀子豉汤涌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曰:无汗小便不利,则湿停懊□,湿停热郁,所以知必发黄也。
张璐曰:外不得汗,下不得溺,而湿热郁于胸中不得泄,势必蒸身为黄也。
□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注】
阳明经病,面合当色赤,是热邪犹怫郁在经,尚未入里而成实也,故虽不大便,不可攻之。若攻之,则怫郁在经之邪不解,必令发热色黄;若其人里燥,小便利则同燥化,当不发黄,而必大便□矣。
【集注】
方有执曰:合,应也。赤,热色也。胃热上行,面应赤色,攻则亡津液,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知曰:言热在阳明之经,不可攻也。热在于经,阳气怫郁在表也,攻之则经中之热,未得表散,必发热色黄,因小便不利也。
程应旄曰:热阻于肌肤之间,故发热而小便为之不利,郁而成黄也。
□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注】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小便若利,大便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是阳明之热不得外越,而上蒸也。小便不利,湿蓄膀胱也;渴饮水浆,热灼胃府也。此为湿热瘀蓄在里,外薄肌肤,故身必发黄也。茵陈蒿汤主之者,通利大、小二便,使湿热从下窍而出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散也,头汗瘀热发黄注皆见太阳篇中。茵陈逐湿瘀之黄,栀子除胃家之热,大黄推壅塞之瘀,三物者,苦以泄热,泄热则黄散矣。
程应旄曰: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足征阳热之气,郁结于内而不得越,故但上蒸于头,头为诸阳之首故也。气不下达,故小便不利,府气过燥,故渴饮水浆。瘀热在里,指无汗言,无汗而小便利者属寒,无汗而小便不利者属湿热,两邪交郁,不能宣泄,故盦而发黄。解热除湿,无如茵陈、栀子清上,大黄涤下,通身之热得泄,又何黄之不散耶?
□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为阳明病也。
【注】
此太阴转属阳明证也。伤寒脉浮缓,手足热者,太阳也。今手足自温,非太阳证,是为系在太阴也。然太阴脉当沉缓,今脉浮缓,乃太阳脉也。证太阴而脉太阳,是邪由太阳传太阴也,故曰:系在太阴也。若小便自利者,则不从太阴湿化而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则是从燥化,此为阳明也。
【集注】
程应旄曰:阳明为病,本于胃家实。胃家之实,不特三阳受邪,能致其转属阳明,即三阴受邪,亦能致其转属阳明,聊举太阴一经例之;脉浮而缓,是为表脉,然无发热、头痛、恶寒等外证,而手足祗温,是邪不在表而在里。但入里有阴阳之分,须以小便别之,小便不利,湿蒸热瘀而发黄,以其人胃中原无燥气也;小便自利者,胃干便□而成实,以其胃中本有燥气也。病虽成于七、八日,而其始证却脉浮而缓,手足自温,实是太阴转属而来也。即太阴、阳明推之,少阴三大承气证,厥阴一小承气证,何非转属阳明之病哉!
魏荔彤曰:病在太阳,热为湿郁团聚于里,必有归着,既不能发黄,小便自利,则邪何归乎?不得不归之于万物所归之胃。至于七、八日,小便自多,大便自□,,而为阳明病矣。
□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
凡伤寒,无论三阴、三阳,若转系阳明,其人必有濈濈然微汗出之证,始为转属阳明也。
□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注】
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有汗烦热,热在里,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无汗烦热,大便虽□,热犹在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热悉入府,调胃承气汤证也。今因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吐而伤胃中之液,故内烦不欲近衣。虽显虚烦之证,较关上脉细数而成虚热,脾胃两伤者稍轻,虽不致逆,亦误吐之过也。
□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按】
欲食冷食之下,当有「五、六日吐之者」六字,若无此一句,则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与朝食暮吐之文,不相联属。且以上文一、二日,三、四日之文细玩之,则可知必有「五、六日吐之」一句,由浅及深之谓也。
【注】
太阳病不解,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是表已解也。关上脉细数,胃不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阳明,胃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入阴经,正气已衰,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为小逆也。
【集注】
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
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
食谷欲呕,属阳明者,以胃主受纳也,今胃中寒,不能纳谷,故欲呕也。以吴茱萸汤
温中降逆,而止其呕可也。若得汤反剧者,此必非中焦阳明之里寒,乃上焦太阳之表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
【集注】
方有执曰: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上焦,以膈言也。
□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
病人脉数,数为有热,则当消谷引食,今食而反吐者,盖以身热脉数,误为表热而发其汗,因使其人阳气微,膈气虚也。不知此脉之数,乃外邪客热之数,非胃中实热之数也,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乃胃中本虚冷故耳。
【集注】
程知曰:此言汗后脉数吐食,当责胃之阳虚也。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令阳气微,膈气虚,客热外越,故脉数也。客热不能消谷而吐者,当责其胃之虚冷,若因其数而投以清胃之药,则左矣。
程应旄曰:见数脉而反吐者,数为热脉,无力则为虚脉,膈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故令胃中虚冷。热为客热,寒为真寒,究其根由,祗由发汗令阳气微。然则阳气之珍重何如而可误汗乎?
□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
阳明病不能食者,为中寒,即有脉数客热,上条既戒以不可汗,此又言亦不可攻。若攻其热,则寒其胃阳,亦必作哕矣。所以然者,客热虽除,胃亦虚冷故也。以其人本来胃虚,故攻其热必哕。哕,即干呕也。
【集注】
方有执曰: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林澜曰:阳明谵语潮热,不能食者,可攻,由燥屎在内也。乃亦有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须详别之,未可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也。若误攻之,热去哕作矣。然则安得以阳明概为宜下哉!
□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注】
此承上条不攻亦哕之义也。若其人胃中虚冷,不能食者,虽不攻其热,饮水则哕,盖以胃既虚冷,复得水寒,故哕也,宜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而降之可也。
【集注】
喻昌曰:表热里寒,法当先救其里,太阳经中亦用四逆汤,其在阳明更可知矣。此条比前条虚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热必哕,即饮水亦哕也。
汪琥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水寒相搏,气逆而亦为哕矣,法当大温。
□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注】
误攻饮冷,皆可致□,固矣。今趺阳胃脉浮而不大,无力而虚,则是胃虚与邪相搏,即不误下饮冷,亦令□也。若跌阳胃脉滑则为哕者,乃热气拥郁之□,非胃气虚竭之□,医何可取实责虚,以自取其咎耶!若趺阳胃脉浮而鼻中燥者,此热据荣分,荣热迫血妄行,必作衄也。世有以哕为呃逆者,不知哕即干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故又名哕也。观今病呃逆之人,与饮冷水则气自脐下冲上,出口而作格儿格儿之声。声长时止为实,可治;声短不已者,为虚,难治。
【集注】
方有执曰:此又出趺阳脉,而以哕与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过愆也。
责虚,言求病于虚。取实,言反以虚为实而攻取之也。血属阴而为内守,故曰守空。
迫血,言劫汗也。
□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必□。
【按】
「令汗大出」四字,当是衍文。
【注】
寸口脉浮大,指六脉皆浮大也。六脉皆浮大,则非阳明按之大脉,乃太阳不按之大脉也。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则从前浮脉变而为无血之虚,大脉变而为胃冷之迟,虚寒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与饮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气,冷与虚相搏于胃中,故必□也。□者气饐结有声,即今之呃逆也。
【集注】
程知曰:言邪气在表妄下之变也。寸口浮大,而无□满藏热之证,法应发汗,若反下之,此为大逆。既经妄下,则所谓浮者,至于内空而无血;所谓大者,变为里虚而有寒,虚寒相搏,则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以水寒胜热而作汗,里先虚寒,又得冷水与之相搏,则冷结上焦,必至咽噎塞而气逆矣。
□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注】
伤寒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吴茱萸汤证也。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视其二便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前部小便也,后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后人治以五芩;后部不利,后人治以承气是也。
沈明宗曰:邪传于胃,胃气壅遏,两气相搏,气逆上冲,则为哕矣。
张锡驹曰:伤寒至哕,非胃气败,即胃中寒。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而为哕者,当详辨之。
□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注】
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实也。虚则郑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复,其声微短,正气虚也。
【集注】
戴元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老年人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不精明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施治可也。
娄全善曰:余用参、耆、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按〕其所云亦郑声也。
张锡驹曰: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故不避亲疏,妄言骂詈也。虚则郑声者,神气虚而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复也。
□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语。
【注】
伤寒四、五日,入里之时也。脉沉而喘满,乃为在里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则表虚也;汗出胃干,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谵语也。
【集注】
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在里之喘满,而反汗之,必致燥结谵语矣。盖燥结□语,颇似大承气证,此以过汗伤津,而不致大实大满腹痛,祗宜小承气为允当耳!
□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语止者,更莫复服。
【注】
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久则□
语,宜以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语自止,若过服反伤津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实治也。
□
汗出□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
病自汗出而□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太阳之邪,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府,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语,所以必待过经入府,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阳邪,阳邪入里,故□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
阳明病,□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
「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之义。若但便□而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知胃将和,但大便□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
张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则能消谷,今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宜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液不致大伤,大便虽□,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
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证兼裹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稠粘臭秽,知热与宿食合而为之也,此可决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于此推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与不□,而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也。
【集注】
汪琥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与,乃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祗须缓以攻之也。又曰:或问既下利矣,则热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也?答曰:此系阳明府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邪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者,或时得下,其已成□者,终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根,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脐腹当必坚痛,方为有燥屎之征。
□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
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而死于直视也。直视者,精不注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争于下,胃中土也,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注】
太阳病,发汗过多不解,又复重发其汗,以致气液两亡,热邪乘燥传入阳明而生□语。□语者,胃热阳也。脉短者,气衰阴也。阳病见阴脉,为阴胜于阳,故死也。若脉不短,为阴阳自和,故不死也。
【集注】
喻昌曰:方注以此为太阳经脱简,不知太阳经无□语之例,必日久而兼阳明、少阳,方有□语。故此言太阳经得病时,发汗过多,及传阳明时,重发其汗,因有亡阳而□
语之一证也。亡阳之人,所存者阴气耳,故神魂不定,而妄见妄闻,与热邪乘心之候不同。脉短则阴阳不附,脉和则阴阳未离,其生死但从脉定耳。
汪琥曰:□语者,脉当大实或洪滑,为自和。自和者,言脉与病不相背也,病虽甚不死。若谵语脉短,为邪热盛,正气衰乃阳证见阴脉也,无法可施。
□
发汗多,亡阳□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注】
此又承上条以出其治也。谵语者,属阳明热实,可下之证也。若发汗过多,大亡气液而发谵语者,乃津枯致燥之谵语,非热甚内实之谵语,不可下也。里有热,宜白虎加人参汤。表不解,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也。
【按】
发汗过多,亡阳□语,以无大便□满痛,故不可下;以无身寒汗出恶寒,故不可温。
于此可知发太阳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无发热汗出恶寒也。发阳明汗出过多致谵语者,必有潮热恶热不大便也。此则发少阳汗多致谵语者,即论中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也。然舍小柴胡汤别无治法,若祗用柴胡又恐升散,非亡阳所宜,故合桂枝和其荣卫,通其津液自可愈也。
□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按】
续浮之「浮」字,当是「弦」字,始与文义相属,则可与小柴胡汤。若俱是「浮」字,则上之浮,既宜用小柴胡汤,下之浮,又如何用麻黄汤耶?
【注】
中风传阳明,病太阳未罢,脉当浮缓。今脉弦浮大,弦,少阳脉也;浮,太阳脉也;大,阳明脉也,脉既兼见,证亦如之。腹满,太阳阳明证也;□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快,少阳证也;鼻干,阳明证也;不得汗,太阳证也;嗜卧,少阴证也;面目悉黄,太阴证也;小便难,太阳府证也;潮热,阳明里证也;哕逆,胃败证也;耳前后肿,少阳证也;短气,气衰证也,凡仲景立法无方之条,皆是此等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但教人俟其病势所向,乘机而施治也。故用刺法,待其小差,若外病不解,已成危候。如过十日,脉续弦不浮者,则邪机已向少阳,可与小柴胡汤和之,使阳明之邪从少阳而解。若脉但浮不大,而无余证者,则邪机已向太阳,当与麻黄汤汗之,使阳明之邪从太阳而解。若已过十余日,病势不减,又不归于胃而成实,更加不尿腹满哕甚等逆,即有一、二可下之证,胃气已败,不可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条全是表证未解,而无汗出燥渴之证,故不可用白虎。虽有潮热,而无□
满谵语濈濈汗出之证,故不可用承气。不如俟气之自回,犹可渐引其邪从外出也。
程应旄曰:此条证以「不得汗」三字为主,故酌量于柴胡麻黄二汤间,以通其久闭,总是要得汗耳!
□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注】
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阳盛则发热,阴虚则汗出,二者相抟,则胃气生热愈盛,胃中津液立亡。其阳则绝者,言阳亡津液绝也。
【集注】
方有执曰: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内损,故曰阴。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津液干而成枯燥也。
张璐曰:此言脾约当下不下,则浮涩转为浮芤,津液竭而难下矣。其阳则绝,即阳绝于里,亡津液之互辞也。
赵良曰:胃中阳热亢甚,脾无阴气以和之,孤阳无偶,不至燔灼竭绝不止耳。
沈明宗曰:此辨阳明津竭之脉也。浮为邪气强,芤为阴血虚,阳邪盛而阴血虚,为浮芤相抟,胃气生热,故曰:其阳则绝。即亡津液之互词也。若见此脉,当养津液,不可便攻也。
□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集注】
程知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曷不谓太阳病?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林澜曰: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注】
阳明病,当恶热不恶寒,若从伤寒传来,则不能食,今从中风传来,故能食也。伤寒挟寒邪,则有头痛证,今中风挟风邪,则有头眩证,理固然也。寒邪属阴,若兼饮则咳而呕,今不呕而咽痛,则以风属阳邪,风病则兼火,故咳而咽痛,以类相从也。
【集注】
方有执曰:眩风旋而目运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也。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咳而咽伤也。
程知曰:阴邪下行,故无汗而小便利;阳邪上行,故不恶寒而头眩。寒则呕不能食,风则能食;寒则头痛,风则咽痛,是风寒入胃之辨也。
程应旄曰:阳明以下行为顺,逆则上行,故中寒则有头痛证,中风则有头眩证。以不恶寒而能食,知其郁热在里也。寒上攻能令咳,其咳兼呕,故不能食而手足厥;热上攻亦令咳,其咳不呕,故能食而咽痛,以胃气上通于肺,而咽为胃府之门也。夫咽痛惟少阴有之,今以咳伤致痛,若不咳则咽不痛,况更有头眩不恶寒之证,益可辨其为阳明之郁热也。
□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注】
病人有寒,谓胃中寒也。复发汗,谓汗而复汗也。胃寒复汗,阳气愈微,胃中冷甚,蛔不能安,故必吐蛔也,宜理中汤送乌梅丸可也。
【集注】
程应旄曰:汗生于谷精,胃中阳气所酿也。有寒复发汗,知胃阳不复存于内矣,蛔何能安?
□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按】
必吐下不止之「下」字,当是衍文。
【注】
此承上条误而又误,必变而成逆也。胃中虚冷,本因误汗,水药不得入口,入口即吐而为逆也。若更发其汗,则胃逆益甚,不能司纳,不特水药入口方吐,且必无时而不吐逆也。
【集注】
成无己曰: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胃气大虚,故吐不止。
程应旄曰:发汗后见此者,由未汗之先,其人已是中虚而寒,故一误不堪再误也。
□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注】
阳明病,脉浮而迟,浮主表热,迟主里寒。今其证下利清谷,则为里寒太甚,法当温之,宜四逆汤主之。
【集注】
汪琥曰:阳明经病,脉当从长,今脉但浮,此在表之热凝也。腑病脉当从数,今脉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故见下利清谷。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也。
□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注】
凡阳明病,无论在经在府,必乘其旺时而解,申、酉、戌,阳明旺时也。经气旺,则邪气自退,故解也。
【集注】
张志聪曰:经云:日西而阳气衰,阳明之所主也。从申至戌上,乃阳明主气之时,表里之邪欲出,必随旺时而解。
音切奄音厌趺音夫抟音团屎音豕摸音莫捻音聂蘸庄陷切挺庭上声绕音扰愦占对切怵□律切疸音旦瘕匣牙切漱音瘦轺时饶切蘖音伯潦郎到切沸音芾尿同溺转株恋切□音噎蛔音回

- 栀子柏皮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柏皮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柏皮证十三 太阴十四《伤寒悬解》
- 栀子柏皮汤《伤寒括要》
- 栀子茶、黄连茶、栝蒌瓤茶《医学入门》
- 栀子柏皮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栀子柏皮汤《伤寒寻源》
- 栀子豉汤《备急千金要方》
- 栀子柏皮汤《医学心悟》
- 栀子豉汤《医宗金鉴》
- 栀子柏皮汤《医方考》
- 栀子豉汤《删补名医方论》
- 栀子柏皮汤《删补名医方论》
- 栀子豉汤《冯氏锦囊秘录》
- 栀子柏皮汤《医宗金鉴》
- 栀子豉汤《目经大成》
- 栀子柏皮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栀子豉汤《医方考》
- 栀子白虎猪苓证十四 阳明六十五《伤寒悬解》
- 栀子豉汤《医学心悟》
- 栀子《本草图经》
- 栀子豉汤《伤寒寻源》
- 栀子《本草乘雅半偈》
- 栀子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药征》
- 栀子豉汤《时方妙用》
- 栀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栀子豉汤《医方论》
- 栀子《药鉴》
- 栀子豉汤《伤寒括要》
《医宗金鉴》
-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 订正仲景全书
- 伤寒杂病论 原序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十枣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瓜蒂散方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三物白散方
- 大陷胸丸方
- 文蛤散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 麻黄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桂枝新加汤方
- 四逆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桃核承气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石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 辨可汗病脉证篇
-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 辨可吐病脉证篇
-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 辨可下病脉证篇
-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 平脉法篇
- 辨脉法篇
-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小半夏茯苓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肾气丸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苓桂术甘汤方
-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 十枣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木防己汤方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小半夏汤方
- 猪苓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四逆汤方
- 茱萸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大黄甘草汤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文蛤汤方
- 大半夏汤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橘皮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桃花汤方
- 桂枝汤方
- 栀子鼓汤方
- 紫参汤方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杂疗方第二十三
-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 长服诃梨勒丸方
- 三物备急丸方
-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 救卒死方
-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 救卒死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 救小儿卒死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 救溺死方
-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 治食生肉中毒方
-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 治食牛肉中毒方
-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
-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解毒之方
- 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 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 食鯸?鱼中毒方
- 食蟹中毒治之方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
-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 痉湿暍第二
- 疟病第四
- 中风历节第五
- 血痹虚劳第六
-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第七
-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二
- 痰饮欬嗽第十三
-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 水气病第十五
- 黄疸病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十九
- 妇女产后病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 杂疗第二十三
-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 金匮要略存疑
- 删补名医方论
- 删补名医方论一卷
- 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删补名医方论三卷
- 续命汤
- 三生饮
- 稀涎千缗汤
- 秦艽升麻汤
- 防风黄耆汤
- 玉屏风散
- 黄耆五物汤
- 羌活愈风汤
- 清热化痰汤
- 防风通圣散
- 九味羌活汤
- 活人败毒散
- 柴葛解肌汤
- 升麻葛根汤
- 参苏饮
- 藿香正气散
- 麻黄加术汤
- 桂枝附子汤
- 栝蒌桂枝汤
- 水解散
- 二圣救苦丹
- 天水散
- 香薷饮
- 删补名医方论四卷
- 黄连解毒汤
- 三黄汤
- 二黄汤
- 三黄石膏汤
- 凉膈散
- 竹叶黄耆汤
- 清胃散
- 导赤散
- 五淋散
- 八正散
- 逍遥散
- 龙胆泻肝汤
- 左金丸
- 泻青丸
- 当归龙荟丸
- 越婢加半夏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清燥救肺汤
- 麦门冬汤
- 人参清肺汤
- 人参定喘汤
- 人参泻肺汤
- 泻白散
- 阿胶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小半夏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外台茯苓饮
- 删补名医方论五卷
- 礞石滚痰丸
- 指迷茯苓丸
- 金匮枳术汤
- 桂苓甘术汤
- 疏凿饮子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苏葶定喘丸
- 舟车神佑丸
- 实脾饮
- 清脾饮
- 芍药汤
- 温脾汤
- 大黄附子汤
- 越鞠汤丸
- 四磨饮
- 备急丸
- 磁朱丸
- 石斛夜光丸
- 洗刀散
- 失笑散
- 独圣散
- 大黄??虫丸
- 仙方活命饮
- 托里消毒散
- 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桂枝汤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葛根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二麻一汤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越婢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桂枝加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小建中汤
- 炙甘草汤
- 桂枝人参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苓汤
-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十枣汤
- 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 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四诊心法要诀
- 运气要诀
-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 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歌
- 主运歌
- 主气歌
- 客运歌
- 客气司天在泉间气歌
- 运气分主节令歌
- 五音主客太少相生歌
- 五运齐化兼化六气正化对化歌
- 六十年运气上下相临歌
-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
- 天符太乙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歌
- 执法行令贵人歌
- 南北政年脉不应歌
- 五运气令微甚歌
- 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
-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
- 运气亢害承制歌
- 六气胜复歌
- 五运郁极乃发歌
- 天时地化五病二火歌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
- 五行德政令化灾变歌
- 五行地化虫畜谷果有太过不及齐兼化歌
- 运气为病歌
-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 六气客气主病歌
- 运气当审常变歌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府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寒脉证
- 少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寒脉证
- 厥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胎
- 胸胁满痛
- 呕证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痢寒痢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干呕咳
- 少阴阳邪渴咳而呕
- 少阴阴邪小便不利自下痢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呃逆哕噫
- 结胸
- 痞鞭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 杂病心法要诀
- 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 医宗金鉴四十三卷
- 调经门
- 妇科总括
- 天癸月经之原
- 妇人不孕之故
- 月经之常
- 月经异常
- 外因经病
- 内因经病
- 不内外因经病
- 血色不正病因
- 气秽清浊病因
- 愆期前后多少
- 经行发热时热
- 经行寒热身痛
- 经行腹痛
- 经行泻吐
- 错经妄行成吐衄崩
- 经水过多兼时下白带
- 调经证治
- 先期证治
- 过期证治
- 经行发热时热证治
- 经行腹痛证治
- 经行身痛证治
- 经行吐泻证治
- 经行吐衄证治
- 调经门汇方
- 经闭门
- 崩漏门
- 带下门
- 症瘕□癖诸证门
- 嗣育门
- 胎前诸证门
- 胎前总括
- 恶阻总括
- 恶阻证治
- 胞阻总括
- 胞阻证治
- 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
- 子肿子气满脆脚皱脚证治
- 子烦证治
- 子悬胎上逼心证治
- 子痫证治
- 子嗽证治
- 转胞证治举胎
- 子淋证治
- 激经胎漏尿血总括
- 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 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
- 胎不安小产堕胎证治
- 堕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证治
- 子死腹中总括
- 子死腹中证治
- 辨子母存亡
- 胎兼症瘕
- 胎不长证治
- 子瘖证治
-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 脏燥证治
- 鬼胎总括
- 肠覃石瘕证治
- 胎前母子盛衰
- 胎前门汇方
- 生育门
- 产后门
- 胞衣不下证治
- 产门不闭证治
- 血晕证治
- 恶露不下证治
- 恶露不绝证治
- 头疼证治
- 心胃痛证治
- 腹痛证治
- 少腹痛证治
- 胁痛证治
- 腰痛证治
- 遍身疼痛证治
- 腹中块痛证治
- 筋挛证治
- 伤食呕吐证治
- 呃逆证治
- 气喘证治
- 浮肿证治
- 发热总括
- 发热证治
- 寒热总括
- 寒热证治
- 自汗头汗总括
- 自汗头汗证治
- 中风证治
- 痉病证治
- 瘛瘲抽搐证治
- 不语证治
- 惊悸恍惚证治
- 妄言见鬼发狂证治
- 虚烦证治
- 发渴证治
- 咳嗽证治
- 衄血证治
- 痢证总括
- 痢疾证治
- 疟疾
- 蓐劳虚羸总括
- 蓐劳虚羸证治
- 血崩
- 大便秘结
- 小便淋闭
- 小便频数不禁淋沥
- 大便出血
- 败血成痈
- 产后虚实宜审
- 产后门汇方
- 乳证门
- 前阴诸证门
- 杂证门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
- 初生门
- 拭口附下胎毒法
- 甘草法
- 黄连法
- 朱蜜法
- 豆豉法
- 断脐
- 浴儿
- 藏胎衣法
- 天德月空
- 剃头
- 不啼
- 鞭背法
- 熏脐带法
- 不乳
- 眼不开
- 吐不止
- 不小便
- 不大便
- 大小便不通
- 肛门内合
- 噤口
- 撮口
- 脐湿脐疮
- 脐突
- 脐风
- 天钓
- 内钓
- 盘肠气痛
- 目烂
- 悬痈
- 重龈
- 鹅口
- 吐舌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乳
- 夜啼
- 胎黄
- 胎赤
- 赤游风
- 初生无皮
- 变蒸
- 惊风门
- 痫证门
- 疳证门
- 吐证门
- 泻证门
- 感冒门
- 瘟疫门
- 暑证门
- 霍乱门
- 痢疾门
- 疟疾门
- 咳嗽门
- 喘证门
- 痰证门
- 疝证门
- 淋证门
- 头痛门
- 腹痛门
- 黄疸门
- 水肿门
- 腹胀门
- 发热门
- 积滞门
- 癖疾门
- 汗证门
- 失血门
- 杂证门
- 痘疹心法要诀
- 痘原
- 出痘形证
- 痘出五藏形证
- 痘主部位
- 痘形顺逆
- 痘色顺逆
- 痘证老嫩
- 痘证□密
-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 辨气血虚实证
- 辨表证虚实
- 辨里证虚实
- 辨阳热证
- 辨阴寒证
- 辨虚实寒热误治
- 禀赋顺逆险
- 天时顺逆险
- 人事顺逆险
- 发热顺证
- 发热险证.
- 发热逆证
- 发热证治
- 升麻葛根汤
- 见点顺证
- 见点险证
- 见点逆证
- 见点证治
- 起胀顺证
- 起胀险证
- 起胀逆证
- 起胀证治
- 灌浆顺证
- 灌浆险证
- 灌浆逆证
- 灌浆证治
- 收靥顺证
- 收靥险证
- 收靥逆证
- 收靥证治
- 结痂落痂顺证
- 结痂落痂险证
- 结痂落痂逆证
- 结痂落痂证治
- 面部吉凶论
- 蒙头
- 抱鬓
- 蒙□
- 锁眼
- 抱鼻
- 锁口
- 锁唇
- 托腮
- 锁项
- 披肩
- 聚背
- 攒胸
- 断桥
- 缠腰
- 囊腹
- 鳞坐
- 囊球
- 抱膝
- 无根
- 蛇皮
- 蚕种
- 燕窝
- 鼠迹
- 叠钱
- 环珠
- 浮萍
- 蟹爪
- □沙
- 血泡
- 水泡
- 肉肿疮不肿
- 干枯
- 铺红
- 根窠无晕
- 皮薄浆嫩
- 空壳无浆
- 痘顶塌陷
- 灰陷白陷
- 紫陷黑陷
- 板黄
- 倒靥
- 痘疔
- 挑痘疔法
- 痘中杂证
- 男妇年长出痘门
- 疹门
-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 头前正面歌
- 头后项颈歌
- 胸腹脊背歌
- 手膊臂外内歌
- 足膝外内歌
- 肺经歌
- 大肠经歌
- 胃经歌
- 脾经歌
- 心经歌
- 小肠经歌
- 膀胱经歌
- 肾经歌
- 心包络经歌
- 三焦经歌
- 胆经歌
- 肝经歌
- 任脉歌
- 督脉歌
- 脉部位歌
- 脉分主歌
- 浮沈脉歌
-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 虚实微散诸脉歌
-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
- 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
- 痈疽伏脉歌
- 肿疡溃疡浮脉歌
- 肿疡溃疡沈迟脉歌
- 肿疡溃疡数脉歌
- 肿疡溃疡滑脉歌
- 肿疡溃疡涩脉歌
-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 肿疡溃疡长脉歌
- 肿疡溃疡短脉歌
- 肿疡溃疡洪脉歌
- 肿疡溃疡微脉歌
-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 肿疡溃疡缓脉歌
-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 肿疡溃疡牢脉歌
-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 肿疡溃疡散脉歌
-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 肿疡溃疡促脉歌
-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痈疽总论歌
- 痈疽阳证歌
- 痈疽阴证歌
- 痈疽半阴半阳歌
- 痈疽五善歌
- 痈疽七恶歌
- 痈疽顺证歌
- 痈疽逆证歌
- 痈疽辨肿歌
- 痈疽辨痛歌
- 痈疽辨脓歌
- 痈疽辨痒歌
- 痈疽辨晕歌
- 痈疽总论治法歌
- 内消治法歌
- 内托治法歌
- 虚实治法歌
- 痈疽针法歌
- 痈疽砭法歌
- 痈疽炙法歌
- 痈疽烙法歌
- 神灯照法歌
- 桑柴火烘法歌
- 牛胶蒸法歌
- 药筒拔法歌
- 肿疡主治类方
- 肿疡敷贴类方
- 溃疡主治类方
- 洗涤类方
- 膏药类方
- 麻药类方
- 去腐类方
- 生肌类方
- 外科卷上 头部
- 外科卷上 面部
- 外科卷上 项部
- 外科卷上 背部
- 外科卷上 腰部
- 外科卷上 眼部
- 外科卷上 鼻部
- 外科卷上 耳部
- 外科卷上 口部
- 外科卷上 唇部
- 外科卷上 齿部
- 外科卷上 舌部
- 外科卷上 喉部
- 外科卷上 胸乳部
- 外科卷下 腹部
- 外科卷下 腋部
- 外科卷下 肋部
- 外科卷下 内痈部
- 外科卷下 肩部
- 外科卷下 臑部
- 外科卷下 臂部
- 外科卷下 手部
- 外科卷下 下部
- 外科卷下 臀部
- 外科卷下 股部
- 外科卷下 膝部
- 外科卷下 胫部
- 外科卷下 足部
- 外科卷下 发无定处
- 疔疮
- 流注
- 瘿瘤
- 多骨疽
- 结核
- 痼发
- 瘭疽
- 乌白癞
- 大麻风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白驳风
- 历疡风
- 丹毒
- 粟疮作痒
- 枯筋箭
- 疥疮
- 癣
- 黄水疮
- 暑令疡毒小疖
- 瘴疽
- 产后痈疽
- 翻花疮
- 血风疮
- 〔倍〕癗
- 浸淫疮
- 火赤疮
- 猫眼疮
- 鱼脊疮
- 骨痿疮
- 风疳
- 血疳
- 白疕
- 漆疮
- 血箭
- 血痣
- 酸痛
- 疮口误入毒水
- 诸疮生蝇蛆
- 外科卷下 杂证部
- 跌扑
- 金疮
- 箭头入肉(附毒)
- 铁针入肉
- 铁针误入咽喉
- 误吞铜钱
- 骨鲠咽喉
- 杖疮
- 夹伤
- 竹木刺入肉
- 破伤风
- 发痉
- 汤火伤
- 冻疮
- 人咬伤
- 熊虎狼伤人
- 马咬伤
- 疯犬咬伤
- 马汗驴涎入疮
- 蛇咬伤
- 蜈蚣咬伤
- 蝎螫蚕咬
- 射工伤
- 蚯蚓伤
- 天蛇疮
- 蠼〔虫叟〕伤
- 百虫入耳
- 外科卷下 婴儿部
- 赤游丹毒
- 胎瘤
- 红丝瘤
- 胎〔敛〕疮
- 痘痈
- 葡萄疫
- 胎惊丹毒
- 滞热丹毒
- 婴儿疮疡
- 垂痈
- 胎风
- 脐疮
- 脐突
- 阴肿
- 脱肛
- 肛门作痒
- 遗毒
- 痘里夹瘿
- 痘疔
- 痘里发丹
- 痘烂
- 痘风疮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歌
-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歌
- 十干日不宜用针,犯之病多反复
- 九宫尻神歌
- 外科卷下 总纲
-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 八廓所属歌
- 八廓部位歌
- 女子逆经歌
- 小儿生赘歌
- 小儿青盲歌
- 小儿疳眼歌
- 小儿通睛歌
- 不内外因为病歌
- 五风初患不足歌
- 五风初患有余歌
- 五轮主五脏病歌
- 五轮所属部位歌
- 内因为病歌
-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 内障总名歌
- 天行赤眼歌
- 外因为病歌
- 外障总名歌
- 玉翳浮满歌
- 白眼痛歌
- 白翳黄心歌
- 目睛原始歌
- 冰瑕翳深歌
- 冰翳歌
- 因他患后生翳歌
- 血灌瞳入歌
- 努肉攀睛歌
- 沉翳歌
- 肝虚积热歌
- 赤膜下垂歌
- 两眦赤脉歌
- 两睑粘睛歌
- 花翳白陷歌
- 青风不足歌
- 青风有余歌
- 突起睛高歌
- 胎风赤烂歌
- 胎患内障歌
- 胞肉胶凝歌
- 风赤疮痍歌
- 风牵喎僻歌
- 风牵睑出歌
- 倒睫卷毛歌
- 浮翳歌
- 乌风不足歌
- 乌风有余歌
- 神崇疼痛歌
- 能远怯近歌
- 逆顺生翳歌
- 钉翳根深歌
- 高风内障歌
- 干涩昏花歌
- 偃月翳歌
- 旋螺尖起歌
- 混睛歌
- 产后病目病
- 眼痒歌
- 被物撞破歌
- 雀目内障歌
- 眯目飞鹿飞丝歌
- 散翳歌
- 枣花翳歌
- 痛如针刺痛
- 黄风不足歌
- 黄风有余歌
- 黄膜上冲歌
- 黑水凝翳歌
- 黑风不足歌
- 黑风有余歌
- 黑翳如珠歌
-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 圆翳歌
- 滑翳歌
- 睥生痰核歌
- 雷头风歌
- 漏睛脓出歌
- 绿风不足歌
- 绿风有余歌
- 撞刺生翳歌
- 暴赤生翳歌
- 暴风客热歌
- 膜入水轮歌
- 冲风泪出歌
- 横翳歌
- 涩翳歌
- 瞳人干缺歌
- 睑生风粟椒疮歌
- 睑硬睛疼歌
- 鸡冠蚬肉歌
- 辘轳转关歌
- 蟹睛疼痛歌
- 鹘眼凝睛歌
- 惊振内障歌
- □疮入眼歌
- 外科卷下 补遗
-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 九针原始歌
- 行针次第手法歌
-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歌
-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八脉交会八穴歌
-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 十二经起止歌
- 十二经穴周流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周身名位骨度
- 灵枢经骨度尺寸
- 骨度尺寸
- 穴位
- 手足阴阳总穴名
- 肺脏经文
- 大肠经文
- 胃府经文
- 脾脏经文
- 心脏经文
- 小肠经文
- 膀胱经文
- 心包络解
- 肾脏经文
- 三焦经文
- 胆府经文
- 肝脏经文
- 奇经八脉总歌
- 任脉循行经文
- 任脉循行歌
- 任脉穴歌
- 任脉分寸歌
- 督脉循行经文
- 督脉循行歌
- 督脉穴歌
- 督脉分寸歌,附:督脉解
- 冲脉循行经文
- 冲脉循行歌
- 冲脉穴歌
- 冲脉分寸歌
- 带脉循行经文
- 带脉循行歌
- 带脉穴歌
- 带脉分寸歌
-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 阳跷脉循行歌
- 阳跷脉穴歌
- 阳跷脉分寸歌
- 阴跷脉循行歌
- 阴跷脉穴歌
- 阴跷脉分寸歌
-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 阳维脉循行歌
- 阳维脉穴歌
- 阳维脉分寸歌
- 阴维脉行歌
- 阴维脉穴歌
- 阴维脉分寸歌
-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灸难产穴歌
- 针子户穴歌
- 灸遗精穴歌
- 灸痨虫穴歌
- 灸痞根穴歌
- 灸肘尖穴歌
- 灸鬼哭穴歌
- 灸中恶穴歌
- 灸疝气穴歌
- 灸翻胃穴歌
- 灸肠风穴歌
- 灸暴绝穴歌
- 灸鬼眼穴歌
- 灸赘疣穴歌
- 灸瘰□穴歌
- 灸腋气歌
- 灸疯犬咬伤歌
-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歌
- 足三里穴歌
- 内庭穴歌
- 曲池穴歌
- 合谷穴歌
- 委中穴歌
- 承山穴歌
- 太冲穴歌
- 昆仑穴歌
- 环跳穴歌
- 阳陵泉穴歌
- 通里穴歌
- 列缺穴歌
- 四季针灸坐向歌
- 灸法点穴用火歌
- 灸法早晚次序歌
- 灸法大小多少歌
- 灸法调养歌
- 灸疮调治歌
- 灸疮膏药歌
- 行针避忌歌
-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制针法歌
- 煮针药方
- 外科卷下 正骨心法
-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