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汤
伤寒厥而心下悸,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凡太阳病治不如法,汗后复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皆坏病也。烦燥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渴热,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热,内不渴呕,似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眠,盛阴偏安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虽顺,若病不解,厥悸仍然,骤增昼夜烦躁,似乎阴盛格阳,而实肾上凌心,皆因水不安其位,挟阴邪而上乘,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兼调以甘草,比四逆为缓,阴阳不急,故当缓也。一去甘草,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 茯苓四逆汤《医宗金鉴》
- 茯苓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四逆汤《删补名医方论》
- 茯苓升麻汤《医学心悟》
- 茯苓四逆汤《伤寒寻源》
- 茯苓渗湿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茯苓四逆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渗湿汤《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四逆汤《伤寒括要》
- 茯苓神《本草害利》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医述》
- 茯苓山药茶《茶饮保健》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散《普济本事方》
- 茯苓四逆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散《明目至宝》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论》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伤寒悬解》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苏子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戎盐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酥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戎盐汤《金匮悬解》
- 茯苓酥秘方(华佗茯苓酥)《华佗神方》
- 茯苓戎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皮《本草崇原》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面《医学入门》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