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栀子(擘)十四枚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注】

此承上条误下下利后,不见诸逆,惟更加烦者而言。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是虚烦也,故亦宜栀子豉汤。若按之不濡而痞□,则又为实烦,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矣。

【集注】

方有执曰:更烦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林澜曰:此利后余热之证也。曰下利后而利止者,必非虚寒之烦,乃热遗于胸中也。

按之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程应旄曰:热利则烦,若得之利后而心下不□者,此为虚烦,乃余热乘虚而客于胃中也。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

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也。烦,心烦也。躁,身躁也。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三阳热证也。懊□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故用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自可愈也。有前证若更加少气者,是热伤其气也,加甘草以扶之;若呕者,是热迫其饮也,加生姜以散之。

【集注】

方有执曰: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余热闷乱,胃中不和也。剧,极也。反复颠倒,心中懊□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所以用栀子豉汤,高者因而越之之法也。

程应旄曰:发汗若吐若下,或胸中窒,或虚烦不得眠,或反复颠倒,心中懊□,皆属三法后,遗热壅遏在上,客于心胸,是以扰乱不宁也。并非汗不出之烦躁,大青龙无所用,诸法亦无所用,惟宜以栀子豉汤主之。盖栀子气味轻越,合以香豉能化浊为清,但使涌去客邪,则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

汪琥曰:虚烦证奚堪再吐,不知虚者正气之虚,烦者邪气之实,邪热郁于胸中,是为邪实,吐证仍在,理宜更用吐法。所以「虚烦」二字,不可作真虚看,作汗、吐、下后暴虚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栀子豉汤方《医宗金鉴》
  2. 栀子豉汤方《伤寒杂病论》
  3. 栀子豉汤方《伤寒明理论》
  4. 栀子豉汤方《伤寒杂病论》
  5. 栀子豉汤方《伤寒论》
  6. 栀子豉汤方《伤寒杂病论》
  7. 栀子豉汤证其二《临证实验录》
  8. 栀子豉汤白虎加人参汤猪苓汤白虎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栀子豉汤证其一《临证实验录》
  10. 栀子豉汤八十八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11. 栀子豉证《医学摘粹》
  12. 栀子豉汤(玉函)《张氏医通》
  13. 栀子豉证《医学摘粹》
  14. 栀子豉汤《伤寒括要》
  15. 栀子大黄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6. 栀子豉汤《医方论》
  17. 栀子大黄汤《金匮悬解》
  18. 栀子豉汤《时方妙用》
  19. 栀子大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0. 栀子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1. 栀子大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22. 栀子豉汤《伤寒寻源》
  23. 栀子大黄汤方《医宗金鉴》
  24. 栀子豉汤《医学心悟》
  25. 栀子大青汤《妇人大全良方》
  26. 栀子豉汤《医方考》
  27. 栀子甘草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8. 栀子豉汤《目经大成》
  29.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寻源》
  30. 栀子豉汤《冯氏锦囊秘录》
  31. 栀子甘草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