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

痞□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

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注】

伤寒脉浮紧,不汗而下之,浮紧之脉,变为沉紧,是为寒邪内陷作痞之诊也。按之自濡者,谓不□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误在脉,则救之之法,仍当兼凭夫脉与证而定治矣。紧反入里,则浮紧变为沉紧,表邪陷入而不散,徙怫郁于心下,故作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按】

濡字上当有「不」字。若按之濡,乃虚痞也,补之不暇,岂有用大黄泻之之理乎?

【注】

此承上条以互明之也。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而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未可峻攻也,故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注】

心下□痛,结胸也。□而不痛,心下痞也。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外寒内热而兼治之,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泻心汤固所以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者,盖欲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因附子而更加表里两解具见矣。

李中梓曰: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固阳。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

程应旄曰:此条宜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看。彼条用桂枝者,缘发汗汗未出,而初时之恶寒不罢,故属表未和;此条加附子者,缘汗已出,恶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之表阳虚,须于异同处细细参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医宗金鉴》
  2.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括要》
  3.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伤寒论》
  4. 大黄黄连泻心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5.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临证实验录》
  6.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寻源》
  7.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 太阳百二十四《伤寒悬解》
  8. 大黄黄连泻心汤《删补名医方论》
  9.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伤寒杂病论》
  10.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宗金鉴》
  11.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2. 大黄黄连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13.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4. 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悬解》
  15. 大黄黄芩汤《备急千金要方》
  16. 大黄黄连泻心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大黄将军《本草经集注》
  18. 大黄黄连泻心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大黄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20.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伤寒杂病论》
  21. 大黄酒《备急千金要方》
  22.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备急千金要方》
  23. 大黄龙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4. 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25. 大黄龙丸《是斋百一选方》
  26.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27. 大黄牡丹茶《茶饮保健》
  28. 大黄膏方《宁坤秘籍》
  29.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悬解》
  30. 大黄干漆汤《备急千金要方》
  31. 大黄牡丹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