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厚朴(炙,去皮)半筋生姜(洗)半筋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

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别其治也。发汗后表已解,腹满不痛者,乃腹满时减,减复如故之虚满也,当温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也。今发汗后表不解,腹满大痛者,乃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实满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盖以里急,故攻里后和表也。

【集注】

喻昌曰:「减不足言」四字,形容腹满如绘。见满至十分,即减去一、二分,不足杀其势也。此所以纵有外邪未解,而当下无疑耳!

程应旄曰:下之而腹满如故,即减去一、二分,算不得减。下之不妨再下,必当以减尽为度也。

刘宏璧曰:太阴无可下之法也,设在经则各经已无可下之理,在藏则太阴尤无受下之处,桂枝加大黄汤安能无疑乎?不知脾与胃相表里也,太阳误下,太阴受邪,适胃有宿食,则脾因胃之实而实,亦即因太阳之邪而痛矣。既大满大痛,已成胃实,又非此汤之所能治,故宜大承气汤也。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

太阴经病,脉当浮缓;太阴藏病,脉当沉缓。今邪至太阴,脉浮不缓者,知太阳表邪犹未全罢也。故即有吐利不食,腹满时痛一、二证,其脉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于此又可知论中身痛腹满下利,急先救里者,脉必不浮矣。

【集注】

王肯堂曰:病在太阳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盖以三阴兼表病者。具不当大发汗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者。

程知曰:此言太阴宜散者也。太阴病,谓有腹痛下利证也。太阳脉,尺寸俱浮,今脉浮则邪还于表可知矣,故宜用桂枝解散。不用麻黄者,阴病不得大发其汗也,桂枝汤

有和里之意焉。

程应旄曰:此太阴中之太阳也,虽有里病,仍从太阳表治,方不引邪入藏。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注】

本太阳中风病,医不以桂枝汤发之而反下之,因而邪陷入里,余无他证,惟腹满时痛者,此属太阴里虚痛也,故宜桂枝加芍药汤以外解太阳之表,而内调太阴之里虚也。

若大满实痛,则属太阴热化,胃实痛也,故宜桂枝加大黄汤以外解太阳之表,而内攻太阴之里实也。

【集注】

赵嗣真曰:太阴腹满证有三:有次第传经之邪,有直入中寒之邪,有下后内陷之邪,不可不辨。

喻昌曰:太阳病之误下,其变皆在胸□以上。此之误下而腹满时痛,无胸□等证,则其邪已入阴位,所以属在太阴也。仍用桂枝解肌之法,以升发太阳之邪,倍芍药者以调太阴之气,本方不增一药,斯为神耳!大实、大满宜从急下,然阳分之邪初陷太阴,未可峻攻,但于桂枝汤中少加大黄,七表三里,以分杀其邪,与大柴胡汤同其义也。

程应旄曰:误下太阳而成腹满时痛,太阴之证见矣。然表邪内陷,留滞于太阴,非藏寒病也。仍用桂枝汤升发阳邪,但倍芍药以调和之。倘大实而痛,于证似可急下,然阴实而非阳实,仍从桂枝例升发阳邪,但加大黄以破结滞之物,使表里两邪各有去路,则寒随实去,不温而自温矣。然此二证虽属之太阴,实从太阳传来,则脉必尚浮可知。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医宗金鉴》
  2.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伤寒杂病论》
  3.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临证实验录》
  4. 厚朴三物汤方《医宗金鉴》
  5.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医宗金鉴》
  6. 厚朴三物汤《金匮悬解》
  7.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伤寒论》
  8. 厚朴三物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厚朴四物汤方《伤寒杂病论》
  10. 厚朴三物茶《茶饮保健》
  11.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12. 厚朴七物汤方《医宗金鉴》
  13. 厚药《中医词典》
  14. 厚朴七物汤方《伤寒杂病论》
  15. 《中医词典》
  16. 厚朴七物汤《金匮悬解》
  17.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8. 厚朴七物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诸病源候论》
  20. 厚朴麻黄汤方《医宗金鉴》
  21. 《诸病源候论》
  22. 厚朴麻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23. 《诸病源候论》
  24. 厚朴麻黄汤《金匮悬解》
  25. 《诸病源候论》
  26. 厚朴麻黄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7. 《诸病源候论》
  28. 厚朴姜夏参甘证十六 太阳八十六《伤寒悬解》
  29. 《周慎斋遗书》
  30. 厚朴姜夏参甘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1. 候呼内针《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