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书籍目录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散,知受燥邪;濡大而散,知受湿邪;此心咳之因也。其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脉弦而涩。假令浮弦而涩,知受风邪;弦紧而涩,知受寒邪;弦数而涩,知受热邪;弦急而涩,知受燥邪;弦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肝咳之因也。其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脉濡而涩。假令浮濡而涩,知受风邪;沉濡而涩,知受寒邪;数濡而涩,知受热邪;急濡而涩,知受燥邪;迟濡而涩,知受湿邪;此脾咳之因也。其状则右肋下痛,隐隐引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沉紧而濡,知受寒邪;沉数而濡,知受热邪;沉急而濡,知受燥邪;沉滞而濡,知受湿邪;此肾咳之因也。其状则肩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肺咳不已,则流于大肠,脉与肺同,其状则咳而遗矢也。

心咳不已,则流于小肠,脉与心同,其状则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也。

肝咳不已,则流于胆,脉与肝同,其状则呕苦汁也。

脾咳不已,则流于胃,脉与脾同,其状则呕,呕甚则长虫出也。

肾咳不已,则流于膀胱,脉与肾同,其状则咳而遗溺也。

久咳不已,则移于三焦,脉随证易,其状则咳而腹满,不欲食饮也。

咳而有饮者,咳不得卧,卧则气急,此为实咳,不能言,言则气短,此为虚咳,病多端,治各异法,谨守其道,庶可万全。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杂病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杂病论》书籍目录
  1.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 辨咳嗽《幼科铁镜》
  3.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伤寒论》
  4.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气化论《内经博议》
  5. 辨可汗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7. 辨可吐《伤寒论》
  8.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9. 辨可吐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1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1.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2. 辨诀《麻疹阐注》
  13. 辨可下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14. 辨救误下《白喉条辨》
  15. 辨可下篇正误《医宗金鉴》
  16. 辨救误上《白喉条辨》
  17. 辨渴与不渴《内外伤辨》
  18.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9. 辨口鼻《内外伤辨》
  20. 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
  21. 辨口疮口糜论《疡科心得集》
  22.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3. 辨口唇色《医学摘粹》
  24.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温病正宗》
  25. 辨口角流涎非痰饮《医林改错》
  26. 辨颈痈锁喉痈论《疡科心得集》
  27. 辨口噤咬牙《医林改错》
  28. 辨井疽心漏论《疡科心得集》
  29. 辨口流涎水《医理真传》
  30. 辨惊有痰盛风盛热盛《幼科铁镜》
  31. 辨口气《医理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