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集注】

李□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候上焦,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则为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

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可责其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

李□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故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藏内寒,主上焦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而疾,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欬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蒌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也。

【集注】

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喘息,为欬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欬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2. 胸痹心痛短气《金匮悬解》
  3.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4. 胸痹心痛八《金匮悬解》
  5.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6. 胸痹心痛《中医内科学》
  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方论》
  8. 胸痹心痛《杂病广要》
  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0. 胸痹统论《圣济总录》
  11.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2. 胸痹七《金匮悬解》
  13.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14. 胸痹门《张氏医通》
  15.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16. 胸痹脉候《类证治裁》
  17.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一首、证一首、方十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18. 胸痹脉案《类证治裁》
  19. 胸痹心痛短气三《金匮悬解》
  20. 胸痹论治《类证治裁》
  21. 胸痹心痛方四首《外台秘要》
  22. 胸痹咳唾短气方四首《外台秘要》
  23. 胸痹心痛九《金匮悬解》
  24. 胸痹候《诸病源候论》
  25. 胸痹心痛四《金匮悬解》
  26. 胸痹方二首《外台秘要》
  27. 胸痹心痛五《金匮悬解》
  28. 胸痹短气六《金匮悬解》
  29. 胸痹心痛一《金匮悬解》
  30. 胸痹短气缓急《医学纲目》
  31. 胸痹心下坚痞缓急方四首《外台秘要》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