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

是方乃仿桂枝、五苓二方之义,小制其法也。有脉浮数汗出之表,故主以桂枝。去大枣芍药者,因有小便不利之里,恐滞敛而有碍于癃闭也。五苓去术、泽、猪芩者,因不渴不烦,里饮无多,惟小便一利可愈,恐过于燥渗伤阴也。

【集解】

汪琥曰: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二方,皆太阳标本齐病,表里兼主之剂。何谓标?太阳之经是也。何谓本?膀胱之府是也。经在表,本在里。五苓散,邪已入府表证已微,故方中只用桂枝一味主表,其余四味皆主里之药也。茯苓甘草证,邪犹在经,里证尚少,故方中又用茯苓一味以主里,其余三味皆主表之药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

伤寒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集注】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荣卫也。

【集注】

王肯堂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脉胘细,属少阳,不可汗,汗之则谵语胃不和则烦而悸。大抵先烦而后悸者是热,先悸而后烦者是虚,治病必求其本者此也。

程应旄曰: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心中悸而烦,则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定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胡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即具,小柴胡汤非所宜也。

魏荔彤曰: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除审其在表,则仍当发汗,以中州既建,虽发汗阳亦不致亡矣。审其传里,则应下之,以中州既建,虽下阳亦不致陷矣。所谓急则从标,而缓则从本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茯苓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3.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论》
  4.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5.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 茯苓甘草汤《伤寒括要》
  7.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8. 茯苓甘草汤《医方论》
  9. 茯苓甘草证《医学摘粹》
  10. 茯苓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1. 茯苓膏方《备急千金要方》
  12. 茯苓甘草汤《伤寒寻源》
  1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寻源》
  14. 茯苓甘草汤《医方考》
  1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括要》
  16.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18.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20. 茯苓粉粥《保健药膳》
  21.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2. 茯苓分气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4. 茯苓赤芍茶《茶饮保健》
  25.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论》
  26. 茯苓茶《茶饮保健》
  27. 茯苓桂枝茶《茶饮保健》
  28. 茯苓蚕茶《茶饮保健》
  29.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证《医学摘粹》
  30. 茯苓补心汤《仁术便览》
  31.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