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当归散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三升当归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注】

阴阳平,正气也;阴阳偏,邪气也;阴阳变,异气也。正气者,即四时令平之气也,中人为病,徐而浅;邪气者,即四时不和之气也,中人为病,速而危;异气者,非常灾疠之气也,中人为病,暴而死。所以过五日不治,以五藏相传俱受邪也。此气适中人之阳,则为阳毒;适中人之阴,则为阴毒,非后人所论阴寒极、阳热极之阴毒、阳毒也。观其所主之方,要不过升麻甘草当归、□甲、蜀椒、雄黄,而并不用大寒大热之药,则可知仲景所论阴毒阳毒,非阴寒极、阳热极之谓也。此二证即今世俗所称痧证是也。阳毒终属阳邪,故见面赤斑斑如锦文,唾脓血之热证。阴毒终属阴邪,故见面目青,身痛如被杖之寒证。二证俱咽喉痛者,以此证乃邪从口鼻下入咽喉,故痛也。

【按】

由此推之,凡邪所过之处无不痛也。故中此气之人,不止咽喉痛,身痛,甚至有心腹绞痛,大满大胀,通身络脉青紫暴出,手足指甲色如靛叶,口噤牙紧,心中忙乱,死在旦夕者。若谓必从皮毛而入,未有为病如是之速者也,是必从口鼻,而下入咽喉无疑。况阴毒反去雄黄、蜀椒,必传写之□。故治是证者,不必问其阴阳,但刺其尺泽、委中、手中十指脉络暴出之处出血,轻则用刮痧法,随即服紫金锭,或吐、或下、或汗出而愈者不少。若吐泻不止,厥逆冷汗,脉微欲绝,用炮附子、炮川乌吴茱萸丁香、生干姜甘草,虚者加人参救之,亦多得生。

【集注】

王履曰:仲景虽有阴毒之名,其叙证不过面目青,身痛咽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说。其升麻□甲汤,并不用大热药,是知仲景所论阴毒者,非阴寒之病,乃感天地恶毒异气入于阴经,故曰阴毒耳!后人谓阴寒极盛之证,称为阴毒,引仲景所叙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数语,却用附子散正阳散等药。窃谓阴寒极盛之证,固可名为阴毒,然终非仲景所以立名之本意,后人所叙阴毒,与仲景所叙阴毒,自是两般,岂可混论。盖后人所叙阴毒,只是内伤冷物,或暴寒所中,或过服寒凉药,或内外俱伤于寒而成耳!非天地恶毒异气所中者也。

李□曰:赵献可云:此阴阳二毒,是感天地疫疠非常之气,沿家传染,所谓时疫证也。观方内「老小再服」可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赤小豆当归散方《医宗金鉴》
  2. 赤小豆当归散《医宗金鉴》
  3. 赤小豆方《医学入门》
  4. 赤小豆当归散《备急千金要方》
  5. 赤小豆内金粥《保健药膳》
  6.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悬解》
  7. 赤小豆散《备急千金要方》
  8. 赤小豆当归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赤小豆散《备急千金要方》
  10. 赤小豆当归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赤小豆散《妇人大全良方》
  12. 赤小豆《本草乘雅半偈》
  13. 赤小豆鱼粥《保健药膳》
  14. 赤小豆《药征续编》
  15. 赤小豆粥《减肥新法与技巧》
  16. 赤小豆《药性切用》
  17. 赤小豆粥《老年百病防治》
  18. 赤小豆《本草撮要》
  19. 赤小枣《滇南本草》
  20. 赤小豆《本草害利》
  21. 赤炎疮《中医词典》
  22. 赤小豆《本草择要纲目》
  23. 赤炎疮《外科启玄》
  24. 赤小豆《本草分经》
  25. 赤炎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26. 赤小豆《本草分经》
  27. 赤眼《孙真人海上方》
  28. 赤小豆《名医别录》
  29. 赤眼《中医词典》
  30. 赤小豆《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31. 赤眼《医学纲目》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