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桂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成五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集解】

徐彬曰:此乃太阳风邪,因烧针令汗,复感于寒,邪从太阳之府膀胱袭入相合之肾藏,而作奔豚,故仍从太阳之例,用桂枝全方。倍加桂者,以内泻阴气,兼驱外邪也。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注】

火熏,古劫汗法也,即今火炕温覆取汗之法。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内热躁甚,阴液愈伤,阳不得阴,无从化汗,故反致不解也。其火袭入阴中,伤其阴络,迫血下行,故必圊血也。命名火邪,示人以当治火邪,不必治圊血也。

【集注】

方有执曰:躁,手足疾动也;到,犹言反也,谓徒躁扰而反不得解也。汗为血之液,血得热则行,火性大热,既不得汗,则血必横溢,所以必圊血也。

程应旄曰:太阳病以火熏之,取汗竟不得汗,其液之素少可知,盖阳不得阴,则无从化汗也。阴虚被火,热无从出,故其人躁扰不宁也。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注】

脉浮热甚,实热在表也,无灸之之理,而反灸之,此为实,实谓其误以实为虚也。故热因火动,其势炎炎,致咽燥而吐血必矣。盖上条火伤阴分,迫血下行,故令圊血;此条火伤阳分,迫血上行,故吐血也。

【集注】

程应旄曰:表实有热,误认虚寒,而用灸法,热无从泄,因火而动,自然内攻。邪束于外,火攻于内,肺金被伤,故咽燥而吐血。

汪琥曰:表有风热而反灸,是以实作虚治也。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注】

微数之脉,乃阴虚血少之诊,断不可灸,若误灸之,艾火内攻,为烦为逆。烦者,阴为阳扰也。逆者,追虚逐实也。阴本虚,而加以火则愈虚,是为追虚;阳本实,而加以火则愈实,是为逐实。然血已耗散,脉中艾火之气虽微,而内攻有力矣。故致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集注】

喻昌曰: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愈虚,热者愈热,不致伤残不止矣。

程应旄曰: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以血主濡之,主润筋骨也。若失其所濡,则火之所至,其骨必焦,其筋必损,内伤其阴,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

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荣血既已虚微,若误加烧针,则荣血涸留而无所行也。岂止焦骨伤筋而已哉!所以更发热而躁烦也。

【集注】

程知曰:言荣微忌烧针也。阴虚则内热,若加烧针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主。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注】

脉浮表邪,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无所从出,以致邪因火盛,外不焦骨伤筋,内不吐衄、圊血,而病腰以下重痹者,必其人素有湿邪在下,故从湿化也。重者、着也,重着不移也。然不以痹名者,以非风寒湿之痹,乃因火逆不相交通,故名火逆也。

【集注】

方有执曰:痹,湿病也。因火逆治火邪夹阳邪而上逆,阳不下通,阴不用事,化不行而水不得泄,故湿着下体而重痹也。

程应旄曰:脉浮在表,汗解为宜矣。因火灸之,不能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即不焦骨伤筋,而火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荣血所治,荣气竭而不运,必重□而为痹,名曰火逆。示人欲治其痹,宜先治其火也。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按】

三「弱」字,当俱是「数」字,若是「弱」字,热从何有?不但文义不属,且论中并无此说。

【注】

形作伤寒者,言其病形作伤寒之状也。但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热也。脉浮数热在表,太阳证也;沉数热在里,阳明证也。数脉为热,热入阳明,故必口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故必□语。脉数之病,虽皆发热,然其施治不无别焉。若脉浮数,发热,解之当以汗,汗出可愈,宜大青龙汤。脉沉数发热,解之当以下,下之可愈,宜调胃承气汤。若脉数无表里证,惟发热而渴□语者,不可汗下,宜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之可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注】

伤寒脉浮,医不用麻、桂之药,而以火劫取汗,汗过亡阳,故见惊狂,起卧不安之证,盖由火劫之误,热气从心,且大脱津液,神明失倚也。然不用附子四逆辈者,以其为火劫亡阳也。宜以桂枝汤去芍药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恐其阴性迟滞,兼制桂枝不能迅走其外,反失救急之旨。况既加龙、蛎之固脱,亦不须芍药之酸收也。蜀漆气寒味苦,寒能胜热,苦能降逆,火邪错逆,在所必需也。

【集注】

喻昌曰:篇中误服大青龙汤,厥逆,筋惕肉□,而亡阳者,乃汗多所致,故用真武汤

救之。此以火迫劫而亡阳者,乃方寸元阳之神,被火迫劫而飞腾散乱,故惊狂起卧不安。有如此者,少缓须臾,神丹莫挽矣,故以此汤救之。盖阳神散乱,当求之于阳,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敛,始得疾趋以达于阳位。更加蜀漆者,缘蜀漆之性最急,又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返其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桂枝加桂汤方《医宗金鉴》
  2. 桂枝加桂汤方《伤寒杂病论》
  3. 桂枝加桂汤方《医宗金鉴》
  4. 桂枝加桂汤《伤寒括要》
  5. 桂枝加桂汤方《伤寒论》
  6. 桂枝加桂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7. 桂枝加桂汤四十五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8. 桂枝加桂汤《伤寒寻源》
  9. 桂枝加桂汤证《临证实验录》
  10. 桂枝加桂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桂枝加桂证《医学摘粹》
  12. 桂枝加桂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3. 桂枝加桂证十 太阳一百一《伤寒悬解》
  14. 桂枝加葛根汤证其一《临证实验录》
  15. 桂枝加桂证十一 太阳一百二《伤寒悬解》
  16. 桂枝加葛根汤证其三《临证实验录》
  17.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医宗金鉴》
  18. 桂枝加葛根汤证其二《临证实验录》
  1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0. 桂枝加葛根汤证《伤寒九十论》
  2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22. 桂枝加葛根汤证《临证实验录》
  2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伤寒论》
  24. 桂枝加葛根汤方《伤寒论》
  25.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26. 桂枝加葛根汤方《医宗金鉴》
  27. 桂枝加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8. 桂枝加葛根汤方《伤寒杂病论》
  29. 桂枝加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0. 桂枝加葛根汤方《伤寒杂病论》
  31.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悬解》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