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甘草(炙)二两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

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

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实烦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

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

喻昌曰: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无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热势从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耳。

程应旄曰: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曰: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津液,尽越于外,非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2.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3.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4.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5.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论》
  6.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7. 调胃承气汤证《经方实验录》
  8.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9. 调胃承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10. 调胃承气汤(《温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1. 调胃承气汤证四条《伤寒贯珠集》
  12. 调胃承气汤《伤寒括要》
  13.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14. 调胃承气汤《医方论》
  15.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16. 调胃承气汤《时方妙用》
  17.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18. 调胃承气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9.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伤寒悬解》
  20. 调胃承气汤《伤寒寻源》
  21. 调胃承气证十四 少阳十五 入阳明去路《伤寒悬解》
  22.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23. 调胃承气证十五 阳明三十四《伤寒悬解》
  24.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25. 调胃承气证五 阳明二十四《伤寒悬解》
  26.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27. 调胃散《儒门事亲》
  28. 调胃承气汤《医学心悟》
  29. 调胃散《仁术便览》
  30. 调胃承气汤《医方考》
  31. 调息《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