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水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脉沉细而数。至其见证,亦各有别。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则多心烦。阴邪背恶寒口中和,阳邪背恶寒则口中燥。阴邪咽痛不肿,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凡从本之治,均宜温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

少阴肾经,阴盛之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嗜卧但欲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证也。盖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浮大,此时亦必变为沉细;在先之证虽烦热不宁,此时亦必变为昏沉嗜卧。但须辨出脉细沉数、口中燥为热证;脉沉微细、口中和为寒证,以此明辨,万无差误矣。

程应旄曰: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矣。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弦,细者弦之反,沉兼微细,阴证定矣。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

少阴病,谓但欲寐也。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程知曰: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用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

程应旄曰:一起病便发热,兼以阴经无汗,世有计日按证者,类能用麻黄而忌在附子。不知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

林澜曰:传邪与阴寒皆有沉脉,沉但可为病之在里,而未可专以沉为寒也。夫少阴证中,微细而沉,与细数而沉,其为寒热之殊,盖大有别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2.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3. 辨少阴紧脉证《阴证略例》
  4.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5. 辨舌《医述》
  6. 辨少阳邪气进退之机四条《伤寒贯珠集》
  7. 辨舌《脉诀汇辨》
  8.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9. 辨舌《医学真传》
  10.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1. 辨舌《外科选要》
  1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3. 辨舌法《医理真传》
  14. 辨烧热《幼科铁镜》
  15. 辨舌法《银海指南》
  16.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17. 辨舌疳牙岩舌疔论《疡科心得集》
  18.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冯氏锦囊秘录》
  19. 辨舌色《医学摘粹》
  20. 辨伤寒疫气不同歌《伤寒百证歌》
  21. 辨舌诗《医学实在易》
  22. 辨伤寒一《伤寒寻源》
  23. 辨舌说《医学实在易》
  24. 辨伤寒五十九刺《续名医类案》
  25. 辨舌苔法《推拿抉微》
  26.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27. 辨舌喑舌痹论《疡科心得集》
  28.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29. 辨蛇头疔蛇眼疔水蛇头论《疡科心得集》
  30.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31. 辨蛇一首《外台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