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耆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术七钱半黄耆(去芦)一两一分

右锉麻豆大,每炒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从汗而解,而汗亦不可失其宜也。值雨淫湿盛之时,若发其汗使大出,亦不能愈,以风气去,湿气在,故不愈。然治风湿者,必俟其天气晴明发其汗,使微微似欲汗出者,则风湿皆去,病斯愈矣。

【集注】

徐彬曰:此言风湿当汗解,而不可过也。谓风湿相搏疼痛,原当汗解,值天阴雨,则湿更甚,可汗无疑。而不愈何故?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出则骤,风去而湿不去,故不愈。若发之微,则出之缓,缓则风湿俱去矣。然则湿在人身,粘滞难去,骤汗且不可,而况骤下乎?故前章曰下之死,此但云不愈,见用法不当,而非误下比也。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枝白术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谓此风湿之病,虽得之伤寒八、九日,而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表虚风也。涩者,湿也。身体烦疼,风也。不能转侧,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身体疼痛,非伤寒骨节疼痛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乃风燥湿去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者,以大便坚,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者,以身重□湿在肌分,用以佐附子水气于皮中也。

【集注】

程林曰:风淫所胜,则身烦疼,湿淫所胜,则身体难转侧。风湿相搏于荣卫之间,不干于里,故不呕不渴也。脉浮为风,涩为湿,以其脉近于虚,故用桂枝附子汤温经以散风湿。小便利者,大便必□,桂枝近于解肌,恐大汗故去之;白术能去肌湿,不妨乎内,故加之。凡服方后有如虫、如醉、如冒等状者,皆药势将行使然。

周扬俊曰: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府者,因风湿持之也。所现外证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证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防己黄耆汤方《医宗金鉴》
  2. 防己黄芪汤方《伤寒杂病论》
  3. 防己黄耆汤方《医宗金鉴》
  4. 防己黄芪汤《金匮悬解》
  5. 防己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6. 防己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7. 防己黄汤《冯氏锦囊秘录》
  8. 防己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防己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0. 防己桂枝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 防己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 防己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13. 防己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4. 防己茯苓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5. 防己黄汤《医方论》
  16. 防己茯苓汤《金匮悬解》
  17. 防己黄汤(金匮)《张氏医通》
  18. 防己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9.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20. 防己地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1.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医宗金鉴》
  22. 防己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23. 防己散《明目至宝》
  24. 防己《本草图经》
  25. 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
  26. 防己《本草乘雅半偈》
  27. 防己汤《妇人大全良方》
  28. 防己《药征》
  29. 防己汤《仁术便览》
  30. 防己《药性切用》
  31. 防己汤《普济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