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防己黄耆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见湿病中)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欬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按】

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是传写之□。发汗即愈之下,当有前条「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

【注】

此又详申风水、皮水、黄汗、肺胀四证之治法也。太阳病,谓头痛发热恶风也。脉浮而紧,似伤寒也,伤寒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面目浮肿,其人不渴,非伤寒也,乃风水也,发汗汗出即愈也。若愈后而恶寒者,此为过于发汗,极虚得之,当补表阳,自可愈也。有是证渴而不恶寒,似传里也,但跗浮肿,其腹如豉,乃皮水也。有是证胸中窒反聚痛,不能食,暮躁不得卧,似里实也;但身肿而冷,麻木如痹,此为欲作黄汗也。痛在骨节,似伤寒也,但其状如水肿,欬喘不渴,此为肺胀也。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津液已夺,故不可发汗也。

【集注】

赵良曰:脾胀恐是「肺」字之误。『灵枢经』云:肺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欬也。

魏荔彤曰:其状如肿者,按其手足,未至陷而不起,故曰如肿,似肿而实非肿也。

尤怡曰: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酸,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寒湿痹其阳也,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其欬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而诸病若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谓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液先亡也哉!

或问: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痛,身体反重而酸;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

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浸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而身体酸肿,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恶风加附子

【注】

此又承上条风水,互详其证而变其治也。风水之邪,全在表而不在里,故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也。初本无汗,身无大热,续自汗出而不恶风寒,表不虚也,故用越婢汤以发之。若恶风甚者,表阳虚也,前方加附子一枚,以补其在表之阳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防己黄耆汤方《医宗金鉴》
  2. 防己黄耆汤方《医宗金鉴》
  3. 防己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4. 防己黄芪汤方《伤寒杂病论》
  5. 防己黄汤《冯氏锦囊秘录》
  6. 防己黄芪汤《金匮悬解》
  7. 防己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8. 防己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9. 防己黄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 防己黄芪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防己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2. 防己桂枝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3. 防己黄汤《医方论》
  14. 防己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15. 防己黄汤(金匮)《张氏医通》
  16. 防己茯苓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7.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18. 防己茯苓汤《金匮悬解》
  19.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医宗金鉴》
  20. 防己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1. 防己散《明目至宝》
  22. 防己地黄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3. 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
  24. 防己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25. 防己汤《妇人大全良方》
  26. 防己《本草图经》
  27. 防己汤《仁术便览》
  28. 防己《本草乘雅半偈》
  29. 防己汤《普济本事方》
  30. 防己《药征》
  31. 防己饮《医方考》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