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方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按】
□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按】
此方香豉当是干姜。余义亦详前经文下正误文内。
【注】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大下之后,若身热去,心胸和,是为欲解矣。今身热不去,邪仍在表也。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故曰未欲解也。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岂尚有身热结痛而不尽除者哉!此仲景立两难治法,其妙如此,余可类推矣。
【集注】
王肯堂曰:「身热不去」四字宜玩。结胸身不热,知热不在表也,今身热不去,惟宜越之而已。
程应旄曰:痛而云结,殊类结胸,但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因下而结,客邪仍在于表,故云未欲解也。
□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注】
若汗、吐、下后,懊□少气,呕逆烦满,心中结痛者,皆宜以栀子等汤吐之。以其邪留连于胸胃之间,或与热、与虚、与饮、与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则病势向上,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意也。若未经汗、吐、下,而有是证,则为实邪,非栀子汤轻剂所能治矣。又当以瓜蒂散重剂主之也。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证,但里既久虚,不可与服,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盖病势向下,涌之必生他变也。本草不言栀子为吐剂,仲景用之以为吐者,何也?栀子本非吐药,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以涌其热也。
【按】
吐药不止栀子也,诸药皆可为之,惟要确审胸胃之邪,是寒、是热、是食、是水、是痰、是气,因何阻滞,使胸胃阳气不伸,遂以当用之药而吐涌之,自可愈也。如欲吐寒则以干姜桂皮之类,吐热则以栀子苦茶之类,吐食平胃食盐之类,吐水五苓生姜之类,吐痰稀涎橘皮之类,吐气流气枳朴之类。但形气弱者,药宜少,仍当佐以补中益气等升药为妥;形气壮者药宜多,更佐以瓜蒂、藜芦等猛药更效。凡煎吐药汤及调散
,或用酸米汤,或用白汤,或用稀米粥,须备十余钟,令病者顿服一钟,即用指探吐药出,再服一钟,亦随用指探吐药出,再服再吐,以顺溜快吐为度,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所有病证轻减,即为中病,不必尽服余药。若过吐之,即使病尽除,恐损胸中阳气也,近世之医,以吐为古法不可用,久矣。皆因仲景之道不彰,其法失传,无怪乎其不敢用也。夫不知其妙,而不敢用,犹之可也,若竟委之曰古法不可用,则不可也。盖邪之在上者,非吐不愈。若如俗工所云,使病者畏不敢服,因循生变,致轻者重,重者死,夫谁之咎与抑、知汗、吐、下三法,用之诚当,其证无不立时取效,后之业医者,又安可只言汗下两法,而置吐法于不用,致使古法沦亡也耶!
【集注】
程知曰:此言服栀子亦有禁忌也。病人旧微溏,里虚也,又服苦寒,则不能上涌,而反下泄,故禁之。
张志聪曰:此言栀子而不言豉者,申明栀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之也。
□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
主之。
【按】
张兼善曰:「麻黄汤主之」五字,不当在阳气重之下,岂有□乃解之后,而用麻黄汤
之理乎?其说甚是。况服药已之上,并无所服何药之文,宣将此五字移于其上始合。
【注】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麻黄汤发其汗也。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荣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而发烦,热郁于阴而目瞑。剧者,谓热极也。热极于荣,势必逼脉中之血妄行为□,□则热随血去而解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集注】
程知曰:脉见浮紧,表证仍在,虽八九日,仍当以麻黄汗解,服汤已其病微除,至于烦瞑剧□,乃热郁于荣,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而然。然至于逼血上□,则热随血解矣。此言发汗当主以麻黄汤,非□解之后,仍用麻黄汤也。
张璐曰: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余邪未尽也。目瞑烦剧者,热盛于轻也,故迫血妄行而为□,□则余热随血而解也。以汗后复□,故为阳气重也。或言汗后复□,而热邪仍未尽,重以麻黄汤散其未尽之邪,非也。若果邪热不尽,则「□乃解」三字从何着落?
□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者愈。
【注】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此伤寒脉证也,当发其汗。若当汗不汗,则为失汗,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荣,初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荣分□血而愈也。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二者而已。今既失汗于荣,则荣中血热妄行,自□,热随□
解,必自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复以其证之较轻者言,以见亦有不治而自愈者,所以晓人勿妄治,以致误之意。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与上条同,而无疼痛,则比之上条较轻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自愈也。汗本血之液,北人谓□为红汗,即此说耳。
程知曰:言得□虽无汗,必自愈也。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得□发越故愈。
张璐曰:□血成流,则邪热随血而散,夺血则无汗也。设不自□,当以麻黄汤发之,发之而邪解,则不□矣。发之而余邪未尽,必仍□而解。
□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者,麻黄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热郁于荣,因而致□者,宜麻黄汤主之。若能于未□之先,早用麻黄汤汗之,汗出则解,必不致□,其或如上条之自□而解,亦无须乎药也。
【按】
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其热少寒多者,纵热随□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未□之先发之,则汗□两解矣。若已经□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荣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可也。
然大□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家不可汗之戒矣。
【集注】
『活人书』云:□后脉浮者,宜麻黄汤,□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
。盖□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后之大旨。
方有执曰:伤寒脉浮紧者,寒多风少之谓也。上二条皆风多寒少,前条以服药已微除,汗发不透而致□,上条以较轻得自□,此以寒多不发汗而致□,三条之所以辨差分也。盖寒多,则于法当发汗,而不发汗,热郁血乱,所以□也。□则阳邪之风散,麻黄汤者,发其尚未散之寒也。
程知曰:此言寒邪不发之□,仍宜温散也。不发汗而致□,是入荣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寒不尽则□不止,故仍用麻黄,不必待其□也。此与上条有寒热之别。
程应旄曰:大抵伤寒见□者,由其荣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受遏,从而上升矣。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宜桂枝汤。
【按】
若头痛之「若」字,当是「苦」字,苦头痛,方为必□之证,若是「若」字,则凡头痛皆能致□矣。
【注】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里已实,似可下也。头痛热未已,表未罢,可汗也。然欲下则有头痛发热之表,欲汗则有不大便之里,值此两难之时,惟当以小便辨之。其小便浑赤,是热已在里,即有头痛发热之表,亦属里热,与承气汤下之可也;若小便清白,是热尚在表也,即有不大便之里,仍属表邪,宜以桂枝汤解之。然伤寒头痛不论表里,若苦头痛者,是热剧于荣,故必作□,□则荣热解矣。方其未□之时,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汗之,则不□而解矣。
【集注】
汪琥曰:头痛不已者,为风寒之邪上壅,热甚于经,势必致□,须乘其未□之时,酌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以汗解之,而验小便,实为仲景妙法。
魏荔彤曰:此条之□,乃意料之辞,非已见之证也。
□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
太阳病不解,当传阳明,若不传阳明而邪热随经,瘀于膀胱荣分,则其人必如狂。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为所扰,有似于狂也。当此之时,血若自下,下者自愈,若不自下,或下而未尽,则热与瘀血,下蓄膀胱,必少腹急结也。设外证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以麻黄汤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痛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即调胃承气加桃核,所以攻热逐血也。盖邪随太阳经来,故又加桂枝以解外而通荣也。先食服者,谓空腹则药力下行捷也。
【按】
太阳病不解,不传阳明,邪热随经入里,谓之犯本,犯本者,谓犯膀胱之府也。膀胱府之卫为气分,膀胱府之荣为血分,热入而犯气分,气化不行,热与水结者,谓之犯卫分之里,五苓散证也;热入而犯血分,血蓄不行,热与血结者,谓之犯荣分之里,桃核承气汤证也。二者虽皆为犯本之证,二方虽皆治犯本之药,而一从前利,一从后攻,水与血,主治各不同也。
【集注】
喻昌曰:桃核承气汤用桂枝解外,与大柴胡汤解外相似,益见太阳随经之热,非桂枝不解也。
程知曰:太阳病不解,随经入府,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瘀热内结,心不安宁,有似于狂也,若血自下,下则热随瘀解矣。然必外证已解,乃可直攻少腹急结之邪,于谓胃承气中加桃核者,欲其直达血所也;加桂枝以通血脉,兼以解太阳随经之邪耳!
汪琥曰: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在卫则尿不利,在荣则血不流,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畜血之证谛也。所以用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畜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

- 栀子干姜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干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干姜汤方《伤寒论》
- 栀子干姜汤《伤寒括要》
- 栀子干姜证十八 太阳八十八《伤寒悬解》
- 栀子干姜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鼓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干姜汤《伤寒寻源》
- 栀子厚朴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栀子干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栀子厚朴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甘草豉汤方《伤寒论》
- 栀子厚朴汤方《伤寒论》
- 栀子甘草豉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厚朴证十七 太阳八十七《伤寒悬解》
- 栀子甘草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甘草豉汤(症治见前方)《伤寒括要》
- 栀子花《滇南本草》
- 栀子甘草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煎《备急千金要方》
- 栀子甘草豉汤《伤寒寻源》
-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甘草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栀子浓朴汤《伤寒寻源》
- 栀子大青汤《妇人大全良方》
- 栀子浓朴汤《伤寒括要》
- 栀子大黄汤方《医宗金鉴》
- 栀子浓朴枳实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栀子大黄汤方《伤寒杂病论》
- 栀子仁煎方《备急千金要方》
《医宗金鉴》
-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 订正仲景全书
- 伤寒杂病论 原序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十枣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瓜蒂散方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三物白散方
- 大陷胸丸方
- 文蛤散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 麻黄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桂枝新加汤方
- 四逆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桃核承气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石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 辨可汗病脉证篇
-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 辨可吐病脉证篇
-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 辨可下病脉证篇
-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 平脉法篇
- 辨脉法篇
-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小半夏茯苓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肾气丸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苓桂术甘汤方
-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 十枣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木防己汤方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小半夏汤方
- 猪苓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四逆汤方
- 茱萸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大黄甘草汤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文蛤汤方
- 大半夏汤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橘皮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桃花汤方
- 桂枝汤方
- 栀子鼓汤方
- 紫参汤方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杂疗方第二十三
-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 长服诃梨勒丸方
- 三物备急丸方
-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 救卒死方
-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 救卒死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 救小儿卒死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 救溺死方
-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 治食生肉中毒方
-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 治食牛肉中毒方
-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
-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解毒之方
- 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 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 食鯸?鱼中毒方
- 食蟹中毒治之方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
-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 痉湿暍第二
- 疟病第四
- 中风历节第五
- 血痹虚劳第六
-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第七
-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二
- 痰饮欬嗽第十三
-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 水气病第十五
- 黄疸病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十九
- 妇女产后病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 杂疗第二十三
-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 金匮要略存疑
- 删补名医方论
- 删补名医方论一卷
- 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删补名医方论三卷
- 续命汤
- 三生饮
- 稀涎千缗汤
- 秦艽升麻汤
- 防风黄耆汤
- 玉屏风散
- 黄耆五物汤
- 羌活愈风汤
- 清热化痰汤
- 防风通圣散
- 九味羌活汤
- 活人败毒散
- 柴葛解肌汤
- 升麻葛根汤
- 参苏饮
- 藿香正气散
- 麻黄加术汤
- 桂枝附子汤
- 栝蒌桂枝汤
- 水解散
- 二圣救苦丹
- 天水散
- 香薷饮
- 删补名医方论四卷
- 黄连解毒汤
- 三黄汤
- 二黄汤
- 三黄石膏汤
- 凉膈散
- 竹叶黄耆汤
- 清胃散
- 导赤散
- 五淋散
- 八正散
- 逍遥散
- 龙胆泻肝汤
- 左金丸
- 泻青丸
- 当归龙荟丸
- 越婢加半夏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清燥救肺汤
- 麦门冬汤
- 人参清肺汤
- 人参定喘汤
- 人参泻肺汤
- 泻白散
- 阿胶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小半夏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外台茯苓饮
- 删补名医方论五卷
- 礞石滚痰丸
- 指迷茯苓丸
- 金匮枳术汤
- 桂苓甘术汤
- 疏凿饮子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苏葶定喘丸
- 舟车神佑丸
- 实脾饮
- 清脾饮
- 芍药汤
- 温脾汤
- 大黄附子汤
- 越鞠汤丸
- 四磨饮
- 备急丸
- 磁朱丸
- 石斛夜光丸
- 洗刀散
- 失笑散
- 独圣散
- 大黄??虫丸
- 仙方活命饮
- 托里消毒散
- 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桂枝汤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葛根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二麻一汤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越婢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桂枝加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小建中汤
- 炙甘草汤
- 桂枝人参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苓汤
-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十枣汤
- 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 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四诊心法要诀
- 运气要诀
-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 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歌
- 主运歌
- 主气歌
- 客运歌
- 客气司天在泉间气歌
- 运气分主节令歌
- 五音主客太少相生歌
- 五运齐化兼化六气正化对化歌
- 六十年运气上下相临歌
-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
- 天符太乙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歌
- 执法行令贵人歌
- 南北政年脉不应歌
- 五运气令微甚歌
- 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
-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
- 运气亢害承制歌
- 六气胜复歌
- 五运郁极乃发歌
- 天时地化五病二火歌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
- 五行德政令化灾变歌
- 五行地化虫畜谷果有太过不及齐兼化歌
- 运气为病歌
-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 六气客气主病歌
- 运气当审常变歌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府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寒脉证
- 少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寒脉证
- 厥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胎
- 胸胁满痛
- 呕证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痢寒痢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干呕咳
- 少阴阳邪渴咳而呕
- 少阴阴邪小便不利自下痢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呃逆哕噫
- 结胸
- 痞鞭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 杂病心法要诀
- 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 医宗金鉴四十三卷
- 调经门
- 妇科总括
- 天癸月经之原
- 妇人不孕之故
- 月经之常
- 月经异常
- 外因经病
- 内因经病
- 不内外因经病
- 血色不正病因
- 气秽清浊病因
- 愆期前后多少
- 经行发热时热
- 经行寒热身痛
- 经行腹痛
- 经行泻吐
- 错经妄行成吐衄崩
- 经水过多兼时下白带
- 调经证治
- 先期证治
- 过期证治
- 经行发热时热证治
- 经行腹痛证治
- 经行身痛证治
- 经行吐泻证治
- 经行吐衄证治
- 调经门汇方
- 经闭门
- 崩漏门
- 带下门
- 症瘕□癖诸证门
- 嗣育门
- 胎前诸证门
- 胎前总括
- 恶阻总括
- 恶阻证治
- 胞阻总括
- 胞阻证治
- 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
- 子肿子气满脆脚皱脚证治
- 子烦证治
- 子悬胎上逼心证治
- 子痫证治
- 子嗽证治
- 转胞证治举胎
- 子淋证治
- 激经胎漏尿血总括
- 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 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
- 胎不安小产堕胎证治
- 堕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证治
- 子死腹中总括
- 子死腹中证治
- 辨子母存亡
- 胎兼症瘕
- 胎不长证治
- 子瘖证治
-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 脏燥证治
- 鬼胎总括
- 肠覃石瘕证治
- 胎前母子盛衰
- 胎前门汇方
- 生育门
- 产后门
- 胞衣不下证治
- 产门不闭证治
- 血晕证治
- 恶露不下证治
- 恶露不绝证治
- 头疼证治
- 心胃痛证治
- 腹痛证治
- 少腹痛证治
- 胁痛证治
- 腰痛证治
- 遍身疼痛证治
- 腹中块痛证治
- 筋挛证治
- 伤食呕吐证治
- 呃逆证治
- 气喘证治
- 浮肿证治
- 发热总括
- 发热证治
- 寒热总括
- 寒热证治
- 自汗头汗总括
- 自汗头汗证治
- 中风证治
- 痉病证治
- 瘛瘲抽搐证治
- 不语证治
- 惊悸恍惚证治
- 妄言见鬼发狂证治
- 虚烦证治
- 发渴证治
- 咳嗽证治
- 衄血证治
- 痢证总括
- 痢疾证治
- 疟疾
- 蓐劳虚羸总括
- 蓐劳虚羸证治
- 血崩
- 大便秘结
- 小便淋闭
- 小便频数不禁淋沥
- 大便出血
- 败血成痈
- 产后虚实宜审
- 产后门汇方
- 乳证门
- 前阴诸证门
- 杂证门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
- 初生门
- 拭口附下胎毒法
- 甘草法
- 黄连法
- 朱蜜法
- 豆豉法
- 断脐
- 浴儿
- 藏胎衣法
- 天德月空
- 剃头
- 不啼
- 鞭背法
- 熏脐带法
- 不乳
- 眼不开
- 吐不止
- 不小便
- 不大便
- 大小便不通
- 肛门内合
- 噤口
- 撮口
- 脐湿脐疮
- 脐突
- 脐风
- 天钓
- 内钓
- 盘肠气痛
- 目烂
- 悬痈
- 重龈
- 鹅口
- 吐舌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乳
- 夜啼
- 胎黄
- 胎赤
- 赤游风
- 初生无皮
- 变蒸
- 惊风门
- 痫证门
- 疳证门
- 吐证门
- 泻证门
- 感冒门
- 瘟疫门
- 暑证门
- 霍乱门
- 痢疾门
- 疟疾门
- 咳嗽门
- 喘证门
- 痰证门
- 疝证门
- 淋证门
- 头痛门
- 腹痛门
- 黄疸门
- 水肿门
- 腹胀门
- 发热门
- 积滞门
- 癖疾门
- 汗证门
- 失血门
- 杂证门
- 痘疹心法要诀
- 痘原
- 出痘形证
- 痘出五藏形证
- 痘主部位
- 痘形顺逆
- 痘色顺逆
- 痘证老嫩
- 痘证□密
-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 辨气血虚实证
- 辨表证虚实
- 辨里证虚实
- 辨阳热证
- 辨阴寒证
- 辨虚实寒热误治
- 禀赋顺逆险
- 天时顺逆险
- 人事顺逆险
- 发热顺证
- 发热险证.
- 发热逆证
- 发热证治
- 升麻葛根汤
- 见点顺证
- 见点险证
- 见点逆证
- 见点证治
- 起胀顺证
- 起胀险证
- 起胀逆证
- 起胀证治
- 灌浆顺证
- 灌浆险证
- 灌浆逆证
- 灌浆证治
- 收靥顺证
- 收靥险证
- 收靥逆证
- 收靥证治
- 结痂落痂顺证
- 结痂落痂险证
- 结痂落痂逆证
- 结痂落痂证治
- 面部吉凶论
- 蒙头
- 抱鬓
- 蒙□
- 锁眼
- 抱鼻
- 锁口
- 锁唇
- 托腮
- 锁项
- 披肩
- 聚背
- 攒胸
- 断桥
- 缠腰
- 囊腹
- 鳞坐
- 囊球
- 抱膝
- 无根
- 蛇皮
- 蚕种
- 燕窝
- 鼠迹
- 叠钱
- 环珠
- 浮萍
- 蟹爪
- □沙
- 血泡
- 水泡
- 肉肿疮不肿
- 干枯
- 铺红
- 根窠无晕
- 皮薄浆嫩
- 空壳无浆
- 痘顶塌陷
- 灰陷白陷
- 紫陷黑陷
- 板黄
- 倒靥
- 痘疔
- 挑痘疔法
- 痘中杂证
- 男妇年长出痘门
- 疹门
-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 头前正面歌
- 头后项颈歌
- 胸腹脊背歌
- 手膊臂外内歌
- 足膝外内歌
- 肺经歌
- 大肠经歌
- 胃经歌
- 脾经歌
- 心经歌
- 小肠经歌
- 膀胱经歌
- 肾经歌
- 心包络经歌
- 三焦经歌
- 胆经歌
- 肝经歌
- 任脉歌
- 督脉歌
- 脉部位歌
- 脉分主歌
- 浮沈脉歌
-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 虚实微散诸脉歌
-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
- 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
- 痈疽伏脉歌
- 肿疡溃疡浮脉歌
- 肿疡溃疡沈迟脉歌
- 肿疡溃疡数脉歌
- 肿疡溃疡滑脉歌
- 肿疡溃疡涩脉歌
-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 肿疡溃疡长脉歌
- 肿疡溃疡短脉歌
- 肿疡溃疡洪脉歌
- 肿疡溃疡微脉歌
-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 肿疡溃疡缓脉歌
-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 肿疡溃疡牢脉歌
-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 肿疡溃疡散脉歌
-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 肿疡溃疡促脉歌
-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痈疽总论歌
- 痈疽阳证歌
- 痈疽阴证歌
- 痈疽半阴半阳歌
- 痈疽五善歌
- 痈疽七恶歌
- 痈疽顺证歌
- 痈疽逆证歌
- 痈疽辨肿歌
- 痈疽辨痛歌
- 痈疽辨脓歌
- 痈疽辨痒歌
- 痈疽辨晕歌
- 痈疽总论治法歌
- 内消治法歌
- 内托治法歌
- 虚实治法歌
- 痈疽针法歌
- 痈疽砭法歌
- 痈疽炙法歌
- 痈疽烙法歌
- 神灯照法歌
- 桑柴火烘法歌
- 牛胶蒸法歌
- 药筒拔法歌
- 肿疡主治类方
- 肿疡敷贴类方
- 溃疡主治类方
- 洗涤类方
- 膏药类方
- 麻药类方
- 去腐类方
- 生肌类方
- 外科卷上 头部
- 外科卷上 面部
- 外科卷上 项部
- 外科卷上 背部
- 外科卷上 腰部
- 外科卷上 眼部
- 外科卷上 鼻部
- 外科卷上 耳部
- 外科卷上 口部
- 外科卷上 唇部
- 外科卷上 齿部
- 外科卷上 舌部
- 外科卷上 喉部
- 外科卷上 胸乳部
- 外科卷下 腹部
- 外科卷下 腋部
- 外科卷下 肋部
- 外科卷下 内痈部
- 外科卷下 肩部
- 外科卷下 臑部
- 外科卷下 臂部
- 外科卷下 手部
- 外科卷下 下部
- 外科卷下 臀部
- 外科卷下 股部
- 外科卷下 膝部
- 外科卷下 胫部
- 外科卷下 足部
- 外科卷下 发无定处
- 疔疮
- 流注
- 瘿瘤
- 多骨疽
- 结核
- 痼发
- 瘭疽
- 乌白癞
- 大麻风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白驳风
- 历疡风
- 丹毒
- 粟疮作痒
- 枯筋箭
- 疥疮
- 癣
- 黄水疮
- 暑令疡毒小疖
- 瘴疽
- 产后痈疽
- 翻花疮
- 血风疮
- 〔倍〕癗
- 浸淫疮
- 火赤疮
- 猫眼疮
- 鱼脊疮
- 骨痿疮
- 风疳
- 血疳
- 白疕
- 漆疮
- 血箭
- 血痣
- 酸痛
- 疮口误入毒水
- 诸疮生蝇蛆
- 外科卷下 杂证部
- 跌扑
- 金疮
- 箭头入肉(附毒)
- 铁针入肉
- 铁针误入咽喉
- 误吞铜钱
- 骨鲠咽喉
- 杖疮
- 夹伤
- 竹木刺入肉
- 破伤风
- 发痉
- 汤火伤
- 冻疮
- 人咬伤
- 熊虎狼伤人
- 马咬伤
- 疯犬咬伤
- 马汗驴涎入疮
- 蛇咬伤
- 蜈蚣咬伤
- 蝎螫蚕咬
- 射工伤
- 蚯蚓伤
- 天蛇疮
- 蠼〔虫叟〕伤
- 百虫入耳
- 外科卷下 婴儿部
- 赤游丹毒
- 胎瘤
- 红丝瘤
- 胎〔敛〕疮
- 痘痈
- 葡萄疫
- 胎惊丹毒
- 滞热丹毒
- 婴儿疮疡
- 垂痈
- 胎风
- 脐疮
- 脐突
- 阴肿
- 脱肛
- 肛门作痒
- 遗毒
- 痘里夹瘿
- 痘疔
- 痘里发丹
- 痘烂
- 痘风疮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歌
-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歌
- 十干日不宜用针,犯之病多反复
- 九宫尻神歌
- 外科卷下 总纲
-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 八廓所属歌
- 八廓部位歌
- 女子逆经歌
- 小儿生赘歌
- 小儿青盲歌
- 小儿疳眼歌
- 小儿通睛歌
- 不内外因为病歌
- 五风初患不足歌
- 五风初患有余歌
- 五轮主五脏病歌
- 五轮所属部位歌
- 内因为病歌
-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 内障总名歌
- 天行赤眼歌
- 外因为病歌
- 外障总名歌
- 玉翳浮满歌
- 白眼痛歌
- 白翳黄心歌
- 目睛原始歌
- 冰瑕翳深歌
- 冰翳歌
- 因他患后生翳歌
- 血灌瞳入歌
- 努肉攀睛歌
- 沉翳歌
- 肝虚积热歌
- 赤膜下垂歌
- 两眦赤脉歌
- 两睑粘睛歌
- 花翳白陷歌
- 青风不足歌
- 青风有余歌
- 突起睛高歌
- 胎风赤烂歌
- 胎患内障歌
- 胞肉胶凝歌
- 风赤疮痍歌
- 风牵喎僻歌
- 风牵睑出歌
- 倒睫卷毛歌
- 浮翳歌
- 乌风不足歌
- 乌风有余歌
- 神崇疼痛歌
- 能远怯近歌
- 逆顺生翳歌
- 钉翳根深歌
- 高风内障歌
- 干涩昏花歌
- 偃月翳歌
- 旋螺尖起歌
- 混睛歌
- 产后病目病
- 眼痒歌
- 被物撞破歌
- 雀目内障歌
- 眯目飞鹿飞丝歌
- 散翳歌
- 枣花翳歌
- 痛如针刺痛
- 黄风不足歌
- 黄风有余歌
- 黄膜上冲歌
- 黑水凝翳歌
- 黑风不足歌
- 黑风有余歌
- 黑翳如珠歌
-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 圆翳歌
- 滑翳歌
- 睥生痰核歌
- 雷头风歌
- 漏睛脓出歌
- 绿风不足歌
- 绿风有余歌
- 撞刺生翳歌
- 暴赤生翳歌
- 暴风客热歌
- 膜入水轮歌
- 冲风泪出歌
- 横翳歌
- 涩翳歌
- 瞳人干缺歌
- 睑生风粟椒疮歌
- 睑硬睛疼歌
- 鸡冠蚬肉歌
- 辘轳转关歌
- 蟹睛疼痛歌
- 鹘眼凝睛歌
- 惊振内障歌
- □疮入眼歌
- 外科卷下 补遗
-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 九针原始歌
- 行针次第手法歌
-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歌
-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八脉交会八穴歌
-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 十二经起止歌
- 十二经穴周流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周身名位骨度
- 灵枢经骨度尺寸
- 骨度尺寸
- 穴位
- 手足阴阳总穴名
- 肺脏经文
- 大肠经文
- 胃府经文
- 脾脏经文
- 心脏经文
- 小肠经文
- 膀胱经文
- 心包络解
- 肾脏经文
- 三焦经文
- 胆府经文
- 肝脏经文
- 奇经八脉总歌
- 任脉循行经文
- 任脉循行歌
- 任脉穴歌
- 任脉分寸歌
- 督脉循行经文
- 督脉循行歌
- 督脉穴歌
- 督脉分寸歌,附:督脉解
- 冲脉循行经文
- 冲脉循行歌
- 冲脉穴歌
- 冲脉分寸歌
- 带脉循行经文
- 带脉循行歌
- 带脉穴歌
- 带脉分寸歌
-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 阳跷脉循行歌
- 阳跷脉穴歌
- 阳跷脉分寸歌
- 阴跷脉循行歌
- 阴跷脉穴歌
- 阴跷脉分寸歌
-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 阳维脉循行歌
- 阳维脉穴歌
- 阳维脉分寸歌
- 阴维脉行歌
- 阴维脉穴歌
- 阴维脉分寸歌
-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灸难产穴歌
- 针子户穴歌
- 灸遗精穴歌
- 灸痨虫穴歌
- 灸痞根穴歌
- 灸肘尖穴歌
- 灸鬼哭穴歌
- 灸中恶穴歌
- 灸疝气穴歌
- 灸翻胃穴歌
- 灸肠风穴歌
- 灸暴绝穴歌
- 灸鬼眼穴歌
- 灸赘疣穴歌
- 灸瘰□穴歌
- 灸腋气歌
- 灸疯犬咬伤歌
-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歌
- 足三里穴歌
- 内庭穴歌
- 曲池穴歌
- 合谷穴歌
- 委中穴歌
- 承山穴歌
- 太冲穴歌
- 昆仑穴歌
- 环跳穴歌
- 阳陵泉穴歌
- 通里穴歌
- 列缺穴歌
- 四季针灸坐向歌
- 灸法点穴用火歌
- 灸法早晚次序歌
- 灸法大小多少歌
- 灸法调养歌
- 灸疮调治歌
- 灸疮膏药歌
- 行针避忌歌
-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制针法歌
- 煮针药方
- 外科卷下 正骨心法
-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