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合病并病
15。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痢葛根呕半同。太少痢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痢多凶。
【注】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二经,三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谓之并病。二阳,谓太阳,阳明也。太阳则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阳明则有肌热,恶热,心烦,不眠之证,相合同病也。满喘,谓二阳合病当下痢不下痢,更加胸满而喘,宜麻黄汤发之。自痢,谓二阳合病当有之证,宜葛根汤也。呕半,谓二阳合病,不下痢但加呕者,宜葛根汤加半夏也。同,谓二证同用葛根一方也。太少,谓太阳,少阳合病也。太阳则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少阳则有寒热往来,口苦耳聋,目眩胸胁痛之证,相合同病也。痢芩,谓太阳,少阳合病当自下痢,宜与黄芩汤也。呕加半,谓太阳,少阳合病不自痢,但加呕者,宜黄芩汤加半夏也。若不呕痢而见太阳,少阳之证,非合病也;宜用柴胡桂枝汤两解之。明少,谓阳明,少阳两经之证同见下痢合病也。弦负,弦为少阳木脉,木胜则土负,负则死也。顺长生,长为阳明土脉,土盛则本不能灾为顺,顺则生也。滑数,谓阳明,少阳合病,下痢粘秽者,脉必滑数,是宿食也,宜大承气汤;呕酸苦者,宜大柴胡汤。三阳,谓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也。腹膨膨,谓腹胀满也。口燥,谓口中干燥也。身重,谓身重难转侧也。谵语,谓妄乱言也。欲眠,谓喜睡也。
合目汗蒸蒸,谓合目出热汗也。遗尿,谓失尿不知也。面垢,谓面似有油垢也。此皆三阳热盛,津液枯竭之证,设使脉浮,禁不可汗,脉大亦不可下,惟宜用白虎加人参,益气生津清热可也。若未经汗下,津液未伤,三阳合病,轻证惟宜柴葛解肌汤,清解三阳可也。二阳,谓太阳阳明并病也。汗不彻,谓邪在太阳,发汗未彻,又传阳明也。
面赤,谓邪犹怫郁于太阳,阳明之表,未并阳明之腑,宜大青龙汤解两经之热也。表罢,谓太阳证罢也。潮热,手足汗,大便难,谵语,谓已归并阳明腑也,宜大承气汤,攻阳明实热也。太少,谓太阳,少阳并病也。头颈强痛,目眩昏冒,心下痞硬,如结胸证,谓太阳少阳二经之证尚未归并,其邪未定-禁不可汗下,惟宜刺大椎、肝腧,肺腧,以泻其热也。若误发汗,则必发谵语。若误吐下,则必心烦而惊,水浆不入,下痢不止。变此恶候,命多凶也。义详合病并病篇。

- 三阳合病并病《医宗金鉴》
- 三阳合病(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三阳合病并病《伤寒心法要诀》
- 三阳合病《伤寒六书》
- 三阳合病发黄《伤寒说意》
- 三阳合病《中医词典》
- 三阳合病歌《伤寒百证歌》
- 三阳合病《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阳合病脉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三阳传胃《四圣悬枢》
- 三阳合病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三阳传胃《四圣悬枢》
- 三阳合病证《伤寒九十论》
- 三阳传胃《四圣悬枢》
- 三阳合病证二十二 阳明四十一《伤寒悬解》
- 三阳病《中医词典》
- 三阳经疟《中医词典》
- 三阳并至其绝在肾《类经》
- 三阳经疟《医述》
- 三阳并合香港脚证治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三阳络《中医词典》
- 三阳《中医词典》
- 三阳络《针灸学》
- 三阳《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阳络(一名过门)《针灸大成》
- 三虚三实《黄帝内经太素》
- 三阳脉体《类经》
- 三虚《中医词典》
- 三阳气血多少《此事难知》
- 三形《中医词典》
- 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补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