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凡言锉如麻豆大者,与□咀同意。夫□咀古之制也,古人无铁刀,以口咬细,令如麻豆,为粗药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肠中,则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每铢今四分一厘七毫),六铢为一分(去声),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筋。(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六钱半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筋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平声)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筋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物,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尔。(李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柞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穣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称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称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两为正。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凡煎汤药,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数根据方多少;大略药二十两用水一斗者,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汤宜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令相及,并视人之强弱羸瘦,病之轻重,为之进退增减,不必局于方说,则活泼泼地也。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者准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准之。
凡方云蜜一筋者,有七合。猪膏一筋者,有一升二合也。

-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医宗金鉴》
- 陶序《丁甘仁医案》
- 陶针《中医词典》
- 陶文毅公治效《仿寓意草》
- 淘气诀《养生导引秘籍》
- 陶氏伤寒十四法(伤寒补遗)《古今医统大全》
- 讨论《丹医秘授古脉法》
- 陶氏辨差认十六条《伤寒括要》
- 讨论《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陶节庵·辨张仲景《伤寒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讨论《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陶华《中医词典》
- 讨盐生《中医词典》
- 陶弘景(456-536年)《中医词典》
- 套管式皮肤针《中医词典》
- 陶道Táodào《针灸学》
- 套式引物(NestedPrimer)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陶道《中医词典》
- 特别感冒《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陶道《针灸大成》
- 特别护理记录《基础护理学》
- 陶承熹《中医词典》
- 特点《预防医学》
- 桃子茶《茶饮保健》
- 特定穴的意义和特点《针灸学》
- 桃子(《日用本草》)《中医饮食营养学》
-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桃子《饮食须知》
-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理学》
- 桃竹笋《证类本草》
- 特发性肺纤维化《默克家庭诊疗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