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入脏腑证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4。肺痹烦满喘咳嗽,肾胀尻踵脊代头,脾呕痞硬肢懈堕,心烦悸噫恐时休,数饮卧惊肝太息,饮秘胀泻在肠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胆无忧。

【注】久病皮痹,复感于邪,见胸满而烦喘咳之证,是邪内传于肺,则为肺痹也。久病骨痹,复感于邪,而见腹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脊以代头,伛偻不直之证,是邪内传于肾,则为肾痹也。久病肌痹,复感于邪,而见呕涎心下痞硬,四肢懈堕之证,是邪内传于脾,则为脾痹也。久病脉痹,复感于邪,而见心烦,心悸,嗌干,噫气,有时则恐之证,是邪内传于心,则为心痹也。久病筋痹,复感于邪,而见喜饮小便数多,夜卧则惊,太息之证,是邪内传于肝,则为肝痹也。久痹不巳复感于邪,脏实不受而传腑者,凡见喜饮小便秘,不胀则泻,不泻则胀之证,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凡见少腹胞中,按如沃汤状而痛,小便秘涩,鼻流清涕之证,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三焦之痹附于膀胱,从水道也。胃痹附于大,小二肠,从传化也。胆为清净之腑,不受痹邪,故曰无忧也。

小续命汤 增味五痹汤

5。痹虚加减小续命,痹实增味五痹汤,麻桂红花芷葛附,虎羊耆草二防羌。

【注】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宜用加减小续命汤,风胜行痹倍防风,寒胜痛痹倍附子,湿胜着痹倍防己,皮痹加黄耆桂枝,皮脉痹加姜黄或加红花,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续断,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有汗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干姜,热胜减附子石膏,加减治之。痹实,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宜用增味五痹汤,即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黄耆甘草防风,防己,羌活也。行痹以羌活,防风为主,痛痹以麻黄,附子为主,着痹以防己,羌活为主,皮痹以黄耆,桂枝皮为主,脉痹以红花,桂枝为主,肌痹以葛根,白芷为主,筋痹以羚羊角为主,骨痹以虎骨为主,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

木通汤 附子五苓散 苍术五苓散

6。三痹木通流水,湿加防己风羌防,寒痹附麻分汗入,胞肠五苓附子苍。

【注】三痹;谓行痹,痛痹,着痹也。宜用木通一味,不见水者二两,以长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不愈再服,以愈为度。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风以袪风邪。其痛苦甚者,有汗加附子,无汗加麻黄,以去寒邪。其痛重着难移者,加防己以胜湿邪。其所应加之药,不可过三钱,弱者俱减半服。胞痹宜用五苓散加附子,肠痹宜五苓散加苍术,以利寒饮也。五苓散方在伤寒门。

三痹汤 独活寄生汤

7。三痹十全无白术,牛秦续杜细独防,独活加桑除耆续,入脏乘虚久痹方。

【注】三痹,谓三痹汤,即十全大补汤白术,加牛膝秦艽续断杜仲细辛独活,防风也。独活,谓独活寄生汤,根据三痹汤方加桑寄生,除去黄耆,续断也。此皆治五痹不巳,乘虚入脏,反留连日久,谓理痹病之方也。

黄耆益气汤

8。黄耆益气虚皮痹,皮麻不知痒与疼,补中益气加红柏,味秋芩夏桂加冬。

【注】气实麻木,用小续命汤加麻黄治之。气虚麻木,用黄耆益气汤

,即补中益气汤加红花,黄柏也。秋加五味子,夏加黄芩,冬加桂枝皮。

蠲痹汤 加味升阳散火汤

9。蠲瘟冷痹身寒厥,附归耆草桂羌防,肌热如火名热痹,羚犀升阳散火汤

【注】蠲痹汤,即附子,当归,黄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风,治痹病而身寒无热,四肢厥冷,名曰冷痹也。加味升阳散火汤,即内伤门升阳散火汤羚羊角犀角,治痹病而肌热如火,名曰热痹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痹入脏腑证《医宗金鉴》
  2. 痹热《中医词典》
  3. 痹入脏腑证《杂病心法要诀》
  4. 痹气《医述》
  5. 痹疝《医经原旨》
  6. 痹气《中医词典》
  7. 痹诗《医学实在易》
  8. 痹气《圣济总录》
  9. 痹痛《古今医鉴》
  10. 痹气《中医名词词典》
  11. 痹痛《血证论》
  12. 痹癖《孙真人海上方》
  13. 痹药昏昏散《救伤秘旨》
  14. 痹门《张氏医通》
  15. 痹证《医学集成》
  16. 痹脉案《类证治裁》
  17. 痹证《全生指迷方》
  18. 痹论篇《疡医大全》
  19. 痹证《类经》
  20. 痹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1. 痹证《明医指掌》
  22. 痹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3. 痹证《医学摘粹》
  24. 痹论《素问悬解》
  25. 痹证《医学摘粹》
  26. 痹论《素问悬解》
  27. 痹证《回春录》
  28. 痹论《黄帝内经太素》
  29. 痹证辨治举要《名师垂教》
  30. 痹厥门《针灸大成》
  31. 痹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