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解】
罗天益曰: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固生气。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致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用以为君;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神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阴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
方有执曰:吐则伤阳,利则损阴。厥冷者阴损而逆也,烦躁者阳伤而乱也。茱萸辛温,散寒暖胃而止呕;人参甘温,益阳固本而补中;大枣助胃益脾;生姜呕家圣药。故四物者,为温中降逆之所须也。
□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注】
此承上条互明其义,以别可治不可治也。此条吐利烦躁厥逆,皆与上条同,一用吴茱萸汤治之,一曰死不治者,何也?盖以少阴烦躁,多躁少烦,躁者阴也;厥阴烦躁,多烦少躁,烦者阳也。厥阴手足厥冷,不过肘膝,微阳未绝,故可治也;少阴四肢逆冷,不能回温,独阴不化,故曰死也。
【集注】
程应旄曰:由吐利而躁烦,阴阳离脱而扰乱可知。加之四逆,其阳绝矣,不死何待?
使早知温中,宁有此乎?
张璐曰:此条与上条不殊,何彼可治,而此不可治耶?必是已用温中不愈,转加躁烦,故主死耳。
□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注】
此互详上条手足逆冷不治之义也。恶寒身蜷而卧,虽系少阴证,而不至于死。若下利不止,手足逆冷不回,是有阴无阳,即不吐利躁烦,亦不可治也。
【集注】
喻昌曰:阴盛无阳,即用四逆等法,回阳气于无何有之乡,其不能回者多矣,故曰不治。
□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注】
此总承上三条,以明不治之死证也。四逆,谓四肢逆冷,过肘膝而不回也。表阳虚,故恶寒也。阴主屈,故蜷卧不伸也。脉不至,则生气已绝,若有烦无躁,是尚有可回之阳,今不烦而躁,则是有阴无阳,故曰死也。
【集注】
程应旄曰:诸阴邪具见,而脉又不至,阳先绝矣。不烦而躁,孤阴无附,将自尽也。
经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盖躁则阴藏之神外亡也,亡则死矣。使早知复脉以通阳,宁有此乎?
□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注】
脉微,阳虚也。涩,血少也。必数更衣者,下利勤也。反少者,欲下而反少也。即今之阳虚血少,里急后重,下利病也。呕而汗出者,阴盛于内,上逆而作呕也。阳虚失护,故汗出也,当温其上,宜灸之。
【集注】
程应旄曰: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惟灸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者,遂弃夫温也。
汪琥曰:按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脉经云:灸厥阴俞。常器之曰:灸太冲。皆误。郭壅曰:灸太溪虽系少阴经穴,亦误。仲景曰:宜温其上。方有执曰:上,谓顶,百会穴是也。『图经』云: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原治小儿脱肛久不差,可灸七壮。此条亦灸之者,升举其阳以调夫阴也。
□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注】
少阴病利止,若胃和能食,神清气爽,是为欲愈也。今利止头眩,时时昏冒不省,是气脱神去,故下利虽止,仍主死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头眩,俗谓昏晕也。诸阳在头,下利止而头眩者,阳无根据附,浮越于外,神气散乱,故时时自冒也,死可知矣。
张锡驹曰:此条死证,全在头眩、自冒上看出,若利止而头不眩不冒,此中已和矣,安能死乎?
张璐曰:人身阴阳相为根据附着也。阴亡于下,则诸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而动,所以头眩时时自冒,阳脱于上而主死也。可见阳回利止则生,阴尽利止则死矣。
汪琥曰:下利止,则病当愈,今者反为死候,非阳回而利止,乃阳脱而利尽也。
□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注】
少阴病但欲寐,息平气和顺也。今息高气促,逆也。凡病卧而息高气促者,多死。
【集注】
喻昌曰:「六、七日」字,辨证最细。盖经传少阴而息高,与二、三日太阳作喘之表证迥殊也。
程知曰:肾为生气之源,息高则气散走于胸中,不能复归于气海,故主死也。
程应旄曰:夫肺主气,而肾为生气之源,盖呼吸之门也,关系人之死生者最巨。息高者生气已绝于下,而不复纳,故游息仅呼于上,而无所吸也。死难成于六、七日之后,而机自兆于六、七日之前。既值少阴受病,何不豫为固护,预为堤防,致令真阳涣散而无可复返乎?凡条中首既谆谆禁汗,继即急急重温,无非见及此耳!
魏荔彤曰:七日之久,息高气逆者,与时时自冒,同一上脱也。一眩冒而阳升不返,一息高而气根已铲,同一理而分见其证者也,故仲景俱以死期之。
□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注】
少阴病但欲寐,若脉细沉微,是邪从寒化也。今脉细沉数,乃邪从热化也,即有发热,亦是将转属阳明,非若前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不数,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者可比也。故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集注】
程知曰:言热邪在里,有发汗之禁也。少阴之脉微细,其常也。乃沉而加之以数,正为热邪在里之征。发汗则动经而增燥热,有夺血之变矣。
郑重光曰:脉细沉而数,里有伏阳矣,故曰病为在里。乃热邪传里之证,断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气,而有亡血之变。少阴发热脉沉,是病为在表,以无里证,故可发汗。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是迟为无阳,病为在里,又不得以浮为在表而发汗也。要知阴中有阳沉亦可汗,阳中有阴浮亦当温。此条脉细沉数,数则为热,沉为在里,此阳邪入里,故以发汗而示戒也。
□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
此条申明强发少阴热邪之汗,则有动血之变也。少阴病脉细沉数,加之以厥,亦为热厥。阴本无汗,即使无汗,亦不宜发汗。若发其汗,是为强发少阴热邪之汗也。不当发而强发之,益助少阴之热,炎炎沸腾,必动其本经之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阴热厥于下也;上竭者,少阴血竭于上也,故为难治。
【集注】
张璐曰:强责少阴汗,而动其血,势必逆行而上出阳窍,以发汗皆阳药故也。
程应旄曰:五液皆主于肾,强发少阴之汗,周身之气皆逆,血随奔气之促逼而见,故不知从何道而出也。
沈明宗曰:少阴病但厥无汗,其病在里,当以四逆散,和阴散邪,其病自退,而厥自愈矣。岂可强发其汗耶!
魏荔彤曰:厥而有汗,乃内寒迫阳外亡之像,故为寒化。阴邪无汗而厥,则热邪伏于里而不外越,邪热内耗也,斯可议为热化阳邪无疑矣。
□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注】
少阴属肾,主水者也。少阴受邪,不能主水,上攻则咳,下攻则利。邪从寒化,真武汤证也;邪从热化,猪苓汤证也。今被火气劫汗,则从热化而转属于胃,故发谵语;津液内竭,故小便难,是皆由强发少阴之汗故也。欲救其阴,白虎、猪苓二汤,择而用之可耳!
【集注】
方有执曰:强责,谓过求也。小便与汗,皆血液也。少阴少血,劫汗夺血,则小便为之涸竭,故难也。
□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
【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
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
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
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
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
凡少阴四逆,虽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故有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诸证也。今但四逆而无诸寒热证,是既无可温之寒,又无可下之热,惟宜疏畅其阳,故用四逆散主之。
【集注】
李中梓曰: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程知曰:盖伤寒以阳为主,四逆有阴进之象,下之则阳益亏陷而不出。故经谓诸热邪传经至于手足逆冷最难辨认,谓为寒深于里,则无脉微欲绝之象;谓为热深于里,则无烦渴之证。盖只是热邪入结于里,而阳气不得顺行于四肢也。此证当用和解,不当用寒下,故经中用剂之轻少者,无如此方,则其轻缓解散之义可见矣。
程应旄曰:初得之四逆,固非热证,亦非深寒,咳悸而或小便不利,既似乎水蓄,腹痛泄利,又似乎寒凝,其中更兼下重一证,得毌气滞在趺阳,而经络失宣通也耶!
汪琥曰:四逆散,乃阳邪传变而入阴经,是解传经之邪,非治阴寒也。凡阳热之极,六脉细弱,语言轻微,神色懒静,手足清温,有似阴证,而大便结小便数,齿燥舌苔,其热已伏于内,必发热也。若用热药,则内热愈炽;用凉药,则热被寒束而不得散
。法惟宜和表解肌,疏通气血,而里热自除,此仲景四逆散所由设也。

- 吴茱萸汤方《医宗金鉴》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论》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金匮悬解》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汤证《临证实验录》
- 吴茱萸汤方《伤寒杂病论》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汤《伤寒括要》
- 吴茱萸证《医学摘粹》
- 吴茱萸汤《汤头歌诀》
- 吴茱萸证二十五 厥阴二十六《伤寒悬解》
- 吴茱萸汤《医方论》
- 吴茱萸证九 阳明六十《伤寒悬解》
- 吴茱萸汤《时方妙用》
- 吴茱萸证十七 少阴十八《伤寒悬解》
- 吴茱萸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吴茱萸粥《饮膳正要》
- 吴茱萸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吴茱萸粥《食疗方》
- 吴茱萸汤《伤寒寻源》
- 吴竺天临床经验方应用《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吴茱萸汤《医方考》
- 吴竺天临床经验方应用《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吴茱萸汤《目经大成》
- 梧桐《本草纲目》
- 吴茱萸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梧桐泪《汤液本草》
《医宗金鉴》
- 作者:吴谦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 订正仲景全书
- 伤寒杂病论 原序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 桂枝汤方
- 桂枝加附子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调胃承气汤方
- 五苓散方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十枣汤方
- 桂枝人参汤方
-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 桂枝去芍药汤方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瓜蒂散方
- 大陷胸汤方
- 小陷胸汤方
- 三物白散方
- 大陷胸丸方
- 文蛤散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 麻黄汤方
-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桂枝新加汤方
- 四逆汤方
- 白虎加人参汤方
- 茯苓甘草汤方
- 小建中汤方
- 炙甘草汤方
- 桂枝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栀子豉汤方
- 栀子甘草豉汤方
- 栀子生姜豉汤方
- 栀子厚朴汤方
- 栀子干姜汤方
- 桃核承气汤方
- 抵当汤方
- 抵当丸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 附子泻心汤方
- 甘草泻心汤方
- 生姜泻心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 旋覆代赭石汤方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
-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
- 辨可汗病脉证篇
-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 辨可吐病脉证篇
-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 辨可下病脉证篇
-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 平脉法篇
- 辨脉法篇
-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痉湿病暍脉证并治第二
-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
-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
-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小半夏茯苓汤方
- 小半夏汤方
- 半夏加茯苓汤方
- 五苓散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肾气丸方
- 甘遂半夏汤方
- 厚朴大黄汤方
- 苓桂术甘汤方
-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圆方
- 十枣汤方
- 大青龙汤方
- 小青龙汤方
- 木防己汤方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 泽泻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小半夏汤方
- 猪苓散方
- 小柴胡汤方
- 四逆汤方
- 茱萸汤方
- 半夏泻心汤方
- 半夏干姜散方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 大黄甘草汤方
- 生姜半夏汤方
- 文蛤汤方
- 大半夏汤方
- 茯苓泽泻汤方
- 橘皮竹茹汤方
- 橘皮汤方
- 通脉四逆汤方
- 诃黎勒散方
- 大承气汤方
- 小承气汤方
- 白头翁汤方
- 桃花汤方
- 桂枝汤方
- 栀子鼓汤方
- 紫参汤方
-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杂疗方第二十三
- 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
- 长服诃梨勒丸方
- 三物备急丸方
- 治伤寒令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
- 救卒死方
- 救卒死而壮热者方
- 救卒死而目闭者方
- 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
- 救卒死四肢不收失便者方
- 救小儿卒死吐利不知是何病方
-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
- 救溺死方
- 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方
-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 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
- 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
- 治食生肉中毒方
- 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
- 治马肝毒中人未死方
- 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
- 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
- 治食牛肉中毒方
- 治食犬肉不消成病方
- 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解毒之方
- 脍食在胃不化,吐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
- 食脍多不消,结为症病,治之方
- 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
- 食鯸?鱼中毒方
- 食蟹中毒治之方
-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
-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 痉湿暍第二
- 疟病第四
- 中风历节第五
- 血痹虚劳第六
- 肺痿肺痈欬嗽上气第七
-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 五藏风寒积聚第十一
-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二
- 痰饮欬嗽第十三
- 消渴小便利淋第十四
- 水气病第十五
- 黄疸病第十六
- 呕吐哕下利第十七
- 跌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十九
- 妇女产后病第二十一
- 妇人杂病第二十二
- 杂疗第二十三
- 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 金匮要略存疑
- 删补名医方论
- 删补名医方论一卷
- 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删补名医方论三卷
- 续命汤
- 三生饮
- 稀涎千缗汤
- 秦艽升麻汤
- 防风黄耆汤
- 玉屏风散
- 黄耆五物汤
- 羌活愈风汤
- 清热化痰汤
- 防风通圣散
- 九味羌活汤
- 活人败毒散
- 柴葛解肌汤
- 升麻葛根汤
- 参苏饮
- 藿香正气散
- 麻黄加术汤
- 桂枝附子汤
- 栝蒌桂枝汤
- 水解散
- 二圣救苦丹
- 天水散
- 香薷饮
- 删补名医方论四卷
- 黄连解毒汤
- 三黄汤
- 二黄汤
- 三黄石膏汤
- 凉膈散
- 竹叶黄耆汤
- 清胃散
- 导赤散
- 五淋散
- 八正散
- 逍遥散
- 龙胆泻肝汤
- 左金丸
- 泻青丸
- 当归龙荟丸
- 越婢加半夏汤
- 小青龙加石膏汤
- 清燥救肺汤
- 麦门冬汤
- 人参清肺汤
- 人参定喘汤
- 人参泻肺汤
- 泻白散
- 阿胶散
- 二陈汤
- 温胆汤
- 小半夏汤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外台茯苓饮
- 删补名医方论五卷
- 礞石滚痰丸
- 指迷茯苓丸
- 金匮枳术汤
- 桂苓甘术汤
- 疏凿饮子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苏葶定喘丸
- 舟车神佑丸
- 实脾饮
- 清脾饮
- 芍药汤
- 温脾汤
- 大黄附子汤
- 越鞠汤丸
- 四磨饮
- 备急丸
- 磁朱丸
- 石斛夜光丸
- 洗刀散
- 失笑散
- 独圣散
- 大黄??虫丸
- 仙方活命饮
- 托里消毒散
- 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桂枝汤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葛根汤
- 桂枝麻黄各半汤
- 桂枝二麻一汤
- 桂枝二越婢一汤
- 越婢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桂枝加附子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桂枝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加大黄汤
- 小建中汤
- 炙甘草汤
- 桂枝人参汤
- 葛根黄芩黄连汤
- 白虎汤
- 白虎加人参汤
- 猪苓汤
-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十枣汤
- 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 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四诊心法要诀
- 运气要诀
-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 运气合脏腑十二经络歌
- 主运歌
- 主气歌
- 客运歌
- 客气司天在泉间气歌
- 运气分主节令歌
- 五音主客太少相生歌
- 五运齐化兼化六气正化对化歌
- 六十年运气上下相临歌
- 起主客定位指掌歌
- 天符太乙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歌
- 执法行令贵人歌
- 南北政年脉不应歌
- 五运气令微甚歌
- 五运平气太过不及歌
- 运气所至先后时歌
- 运气亢害承制歌
- 六气胜复歌
- 五运郁极乃发歌
- 天时地化五病二火歌
- 五星所见太过不及歌
- 五行德政令化灾变歌
- 五行地化虫畜谷果有太过不及齐兼化歌
- 运气为病歌
- 五运客运太过为病歌
- 六气客气主病歌
- 运气当审常变歌
- 伤寒心法要诀
-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阳明表病脉证
- 阳明热病脉证
- 阳明府病脉证
- 阳明慎汗慎下
- 少阳脉证
-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 少阳禁汗吐禁下
-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 三阳合病并病
-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 太阴阳邪脉证
-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 少阴阴邪寒脉证
- 少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 厥阴阴邪寒脉证
- 厥阴阳邪热脉证
-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 两感
- 汗下失宜致变坏证
- 表证
- 里证
- 阳证
- 阴证
- 阳盛格阴
- 阴盛格阳
- 阳毒
- 阴毒
- 医宗金鉴三十七卷
-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 恶寒背恶寒辨
- 恶风
- 头痛
- 项强
- 身痛
- 烦躁不眠懊??
- 自汗头汗
- 手足汗
- 潮热时热
- 谵语郑声
- 渴证
- 舌胎
- 胸胁满痛
- 呕证
- 往来寒热如疟寒热
- 目眩耳聋
- 腹满痛
- 吐证
- 热痢寒痢
- 但欲寐
- 阴阳咽痛
- 气上冲
- 饥不欲食
- 手足厥逆
- 少腹满痛
- 神昏狂乱蓄血发狂
- 循衣摸床
- 太阳阳邪停饮
- 太阳阴邪干呕咳
- 少阴阳邪渴咳而呕
- 少阴阴邪小便不利自下痢
- 喘急短气
- 心下悸
- 战振栗
- 呃逆哕噫
- 结胸
- 痞鞭
- 发黄
- 疹斑
- 衄血
- 吐血
- 大小便脓血
- 颐毒
- 狐惑
- 百合
- 热入血室
- 食复劳复
- 房劳复阴阳易
- 医宗金鉴三十八卷
- 杂病心法要诀
- 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 医宗金鉴四十三卷
- 调经门
- 妇科总括
- 天癸月经之原
- 妇人不孕之故
- 月经之常
- 月经异常
- 外因经病
- 内因经病
- 不内外因经病
- 血色不正病因
- 气秽清浊病因
- 愆期前后多少
- 经行发热时热
- 经行寒热身痛
- 经行腹痛
- 经行泻吐
- 错经妄行成吐衄崩
- 经水过多兼时下白带
- 调经证治
- 先期证治
- 过期证治
- 经行发热时热证治
- 经行腹痛证治
- 经行身痛证治
- 经行吐泻证治
- 经行吐衄证治
- 调经门汇方
- 经闭门
- 崩漏门
- 带下门
- 症瘕□癖诸证门
- 嗣育门
- 胎前诸证门
- 胎前总括
- 恶阻总括
- 恶阻证治
- 胞阻总括
- 胞阻证治
- 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
- 子肿子气满脆脚皱脚证治
- 子烦证治
- 子悬胎上逼心证治
- 子痫证治
- 子嗽证治
- 转胞证治举胎
- 子淋证治
- 激经胎漏尿血总括
- 激经胎漏尿血证治
- 胎不安小产堕胎总括
- 胎不安小产堕胎证治
- 堕胎下血不止血瘀不出证治
- 子死腹中总括
- 子死腹中证治
- 辨子母存亡
- 胎兼症瘕
- 胎不长证治
- 子瘖证治
-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
- 脏燥证治
- 鬼胎总括
- 肠覃石瘕证治
- 胎前母子盛衰
- 胎前门汇方
- 生育门
- 产后门
- 胞衣不下证治
- 产门不闭证治
- 血晕证治
- 恶露不下证治
- 恶露不绝证治
- 头疼证治
- 心胃痛证治
- 腹痛证治
- 少腹痛证治
- 胁痛证治
- 腰痛证治
- 遍身疼痛证治
- 腹中块痛证治
- 筋挛证治
- 伤食呕吐证治
- 呃逆证治
- 气喘证治
- 浮肿证治
- 发热总括
- 发热证治
- 寒热总括
- 寒热证治
- 自汗头汗总括
- 自汗头汗证治
- 中风证治
- 痉病证治
- 瘛瘲抽搐证治
- 不语证治
- 惊悸恍惚证治
- 妄言见鬼发狂证治
- 虚烦证治
- 发渴证治
- 咳嗽证治
- 衄血证治
- 痢证总括
- 痢疾证治
- 疟疾
- 蓐劳虚羸总括
- 蓐劳虚羸证治
- 血崩
- 大便秘结
- 小便淋闭
- 小便频数不禁淋沥
- 大便出血
- 败血成痈
- 产后虚实宜审
- 产后门汇方
- 乳证门
- 前阴诸证门
- 杂证门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二二四
- 初生门
- 拭口附下胎毒法
- 甘草法
- 黄连法
- 朱蜜法
- 豆豉法
- 断脐
- 浴儿
- 藏胎衣法
- 天德月空
- 剃头
- 不啼
- 鞭背法
- 熏脐带法
- 不乳
- 眼不开
- 吐不止
- 不小便
- 不大便
- 大小便不通
- 肛门内合
- 噤口
- 撮口
- 脐湿脐疮
- 脐突
- 脐风
- 天钓
- 内钓
- 盘肠气痛
- 目烂
- 悬痈
- 重龈
- 鹅口
- 吐舌
- 弄舌
- 重舌
- 木舌
- □乳
- 夜啼
- 胎黄
- 胎赤
- 赤游风
- 初生无皮
- 变蒸
- 惊风门
- 痫证门
- 疳证门
- 吐证门
- 泻证门
- 感冒门
- 瘟疫门
- 暑证门
- 霍乱门
- 痢疾门
- 疟疾门
- 咳嗽门
- 喘证门
- 痰证门
- 疝证门
- 淋证门
- 头痛门
- 腹痛门
- 黄疸门
- 水肿门
- 腹胀门
- 发热门
- 积滞门
- 癖疾门
- 汗证门
- 失血门
- 杂证门
- 痘疹心法要诀
- 痘原
- 出痘形证
- 痘出五藏形证
- 痘主部位
- 痘形顺逆
- 痘色顺逆
- 痘证老嫩
- 痘证□密
- 辨形神声气饮食之虚实
- 辨气血虚实证
- 辨表证虚实
- 辨里证虚实
- 辨阳热证
- 辨阴寒证
- 辨虚实寒热误治
- 禀赋顺逆险
- 天时顺逆险
- 人事顺逆险
- 发热顺证
- 发热险证.
- 发热逆证
- 发热证治
- 升麻葛根汤
- 见点顺证
- 见点险证
- 见点逆证
- 见点证治
- 起胀顺证
- 起胀险证
- 起胀逆证
- 起胀证治
- 灌浆顺证
- 灌浆险证
- 灌浆逆证
- 灌浆证治
- 收靥顺证
- 收靥险证
- 收靥逆证
- 收靥证治
- 结痂落痂顺证
- 结痂落痂险证
- 结痂落痂逆证
- 结痂落痂证治
- 面部吉凶论
- 蒙头
- 抱鬓
- 蒙□
- 锁眼
- 抱鼻
- 锁口
- 锁唇
- 托腮
- 锁项
- 披肩
- 聚背
- 攒胸
- 断桥
- 缠腰
- 囊腹
- 鳞坐
- 囊球
- 抱膝
- 无根
- 蛇皮
- 蚕种
- 燕窝
- 鼠迹
- 叠钱
- 环珠
- 浮萍
- 蟹爪
- □沙
- 血泡
- 水泡
- 肉肿疮不肿
- 干枯
- 铺红
- 根窠无晕
- 皮薄浆嫩
- 空壳无浆
- 痘顶塌陷
- 灰陷白陷
- 紫陷黑陷
- 板黄
- 倒靥
- 痘疔
- 挑痘疔法
- 痘中杂证
- 男妇年长出痘门
- 疹门
-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 头前正面歌
- 头后项颈歌
- 胸腹脊背歌
- 手膊臂外内歌
- 足膝外内歌
- 肺经歌
- 大肠经歌
- 胃经歌
- 脾经歌
- 心经歌
- 小肠经歌
- 膀胱经歌
- 肾经歌
- 心包络经歌
- 三焦经歌
- 胆经歌
- 肝经歌
- 任脉歌
- 督脉歌
- 脉部位歌
- 脉分主歌
- 浮沈脉歌
- 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
- 虚实微散诸脉歌
- 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
- 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
- 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
- 痈疽伏脉歌
- 肿疡溃疡浮脉歌
- 肿疡溃疡沈迟脉歌
- 肿疡溃疡数脉歌
- 肿疡溃疡滑脉歌
- 肿疡溃疡涩脉歌
- 肿疡溃疡虚实脉歌
- 肿疡溃疡长脉歌
- 肿疡溃疡短脉歌
- 肿疡溃疡洪脉歌
- 肿疡溃疡微脉歌
- 肿疡溃疡动紧脉歌
- 肿疡溃疡缓脉歌
- 肿疡溃疡芤弦脉歌
- 肿疡溃疡牢脉歌
- 肿疡溃疡濡弱脉歌
- 肿疡溃疡散脉歌
- 肿疡溃疡大细脉歌
- 肿疡溃疡促脉歌
- 肿疡溃疡结代脉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痈疽总论歌
- 痈疽阳证歌
- 痈疽阴证歌
- 痈疽半阴半阳歌
- 痈疽五善歌
- 痈疽七恶歌
- 痈疽顺证歌
- 痈疽逆证歌
- 痈疽辨肿歌
- 痈疽辨痛歌
- 痈疽辨脓歌
- 痈疽辨痒歌
- 痈疽辨晕歌
- 痈疽总论治法歌
- 内消治法歌
- 内托治法歌
- 虚实治法歌
- 痈疽针法歌
- 痈疽砭法歌
- 痈疽炙法歌
- 痈疽烙法歌
- 神灯照法歌
- 桑柴火烘法歌
- 牛胶蒸法歌
- 药筒拔法歌
- 肿疡主治类方
- 肿疡敷贴类方
- 溃疡主治类方
- 洗涤类方
- 膏药类方
- 麻药类方
- 去腐类方
- 生肌类方
- 外科卷上 头部
- 外科卷上 面部
- 外科卷上 项部
- 外科卷上 背部
- 外科卷上 腰部
- 外科卷上 眼部
- 外科卷上 鼻部
- 外科卷上 耳部
- 外科卷上 口部
- 外科卷上 唇部
- 外科卷上 齿部
- 外科卷上 舌部
- 外科卷上 喉部
- 外科卷上 胸乳部
- 外科卷下 腹部
- 外科卷下 腋部
- 外科卷下 肋部
- 外科卷下 内痈部
- 外科卷下 肩部
- 外科卷下 臑部
- 外科卷下 臂部
- 外科卷下 手部
- 外科卷下 下部
- 外科卷下 臀部
- 外科卷下 股部
- 外科卷下 膝部
- 外科卷下 胫部
- 外科卷下 足部
- 外科卷下 发无定处
- 疔疮
- 流注
- 瘿瘤
- 多骨疽
- 结核
- 痼发
- 瘭疽
- 乌白癞
- 大麻风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赤白游风
- 紫白癜风
- 白驳风
- 历疡风
- 丹毒
- 粟疮作痒
- 枯筋箭
- 疥疮
- 癣
- 黄水疮
- 暑令疡毒小疖
- 瘴疽
- 产后痈疽
- 翻花疮
- 血风疮
- 〔倍〕癗
- 浸淫疮
- 火赤疮
- 猫眼疮
- 鱼脊疮
- 骨痿疮
- 风疳
- 血疳
- 白疕
- 漆疮
- 血箭
- 血痣
- 酸痛
- 疮口误入毒水
- 诸疮生蝇蛆
- 外科卷下 杂证部
- 跌扑
- 金疮
- 箭头入肉(附毒)
- 铁针入肉
- 铁针误入咽喉
- 误吞铜钱
- 骨鲠咽喉
- 杖疮
- 夹伤
- 竹木刺入肉
- 破伤风
- 发痉
- 汤火伤
- 冻疮
- 人咬伤
- 熊虎狼伤人
- 马咬伤
- 疯犬咬伤
- 马汗驴涎入疮
- 蛇咬伤
- 蜈蚣咬伤
- 蝎螫蚕咬
- 射工伤
- 蚯蚓伤
- 天蛇疮
- 蠼〔虫叟〕伤
- 百虫入耳
- 外科卷下 婴儿部
- 赤游丹毒
- 胎瘤
- 红丝瘤
- 胎〔敛〕疮
- 痘痈
- 葡萄疫
- 胎惊丹毒
- 滞热丹毒
- 婴儿疮疡
- 垂痈
- 胎风
- 脐疮
- 脐突
- 阴肿
- 脱肛
- 肛门作痒
- 遗毒
- 痘里夹瘿
- 痘疔
- 痘里发丹
- 痘烂
- 痘风疮
- 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歌
-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歌
- 十干日不宜用针,犯之病多反复
- 九宫尻神歌
- 外科卷下 总纲
- 八廓主六腑命门包络病歌
- 八廓所属歌
- 八廓部位歌
- 女子逆经歌
- 小儿生赘歌
- 小儿青盲歌
- 小儿疳眼歌
- 小儿通睛歌
- 不内外因为病歌
- 五风初患不足歌
- 五风初患有余歌
- 五轮主五脏病歌
- 五轮所属部位歌
- 内因为病歌
- 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
- 内障总名歌
- 天行赤眼歌
- 外因为病歌
- 外障总名歌
- 玉翳浮满歌
- 白眼痛歌
- 白翳黄心歌
- 目睛原始歌
- 冰瑕翳深歌
- 冰翳歌
- 因他患后生翳歌
- 血灌瞳入歌
- 努肉攀睛歌
- 沉翳歌
- 肝虚积热歌
- 赤膜下垂歌
- 两眦赤脉歌
- 两睑粘睛歌
- 花翳白陷歌
- 青风不足歌
- 青风有余歌
- 突起睛高歌
- 胎风赤烂歌
- 胎患内障歌
- 胞肉胶凝歌
- 风赤疮痍歌
- 风牵喎僻歌
- 风牵睑出歌
- 倒睫卷毛歌
- 浮翳歌
- 乌风不足歌
- 乌风有余歌
- 神崇疼痛歌
- 能远怯近歌
- 逆顺生翳歌
- 钉翳根深歌
- 高风内障歌
- 干涩昏花歌
- 偃月翳歌
- 旋螺尖起歌
- 混睛歌
- 产后病目病
- 眼痒歌
- 被物撞破歌
- 雀目内障歌
- 眯目飞鹿飞丝歌
- 散翳歌
- 枣花翳歌
- 痛如针刺痛
- 黄风不足歌
- 黄风有余歌
- 黄膜上冲歌
- 黑水凝翳歌
- 黑风不足歌
- 黑风有余歌
- 黑翳如珠歌
- 伤寒热病后患目歌
- 圆翳歌
- 滑翳歌
- 睥生痰核歌
- 雷头风歌
- 漏睛脓出歌
- 绿风不足歌
- 绿风有余歌
- 撞刺生翳歌
- 暴赤生翳歌
- 暴风客热歌
- 膜入水轮歌
- 冲风泪出歌
- 横翳歌
- 涩翳歌
- 瞳人干缺歌
- 睑生风粟椒疮歌
- 睑硬睛疼歌
- 鸡冠蚬肉歌
- 辘轳转关歌
- 蟹睛疼痛歌
- 鹘眼凝睛歌
- 惊振内障歌
- □疮入眼歌
- 外科卷下 补遗
- 外科卷下 刺灸心法要诀
- 九针原始歌
- 行针次第手法歌
-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
- 六腑井荥俞原经合歌
-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胆经表里原络主治歌
- 肝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 八脉交会八穴歌
-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
- 天干十二经表里歌
- 地支十二经流注歌
- 十二经相传次序歌
- 十二经起止歌
- 十二经穴周流歌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周身名位骨度
- 灵枢经骨度尺寸
- 骨度尺寸
- 穴位
- 手足阴阳总穴名
- 肺脏经文
- 大肠经文
- 胃府经文
- 脾脏经文
- 心脏经文
- 小肠经文
- 膀胱经文
- 心包络解
- 肾脏经文
- 三焦经文
- 胆府经文
- 肝脏经文
- 奇经八脉总歌
- 任脉循行经文
- 任脉循行歌
- 任脉穴歌
- 任脉分寸歌
- 督脉循行经文
- 督脉循行歌
- 督脉穴歌
- 督脉分寸歌,附:督脉解
- 冲脉循行经文
- 冲脉循行歌
- 冲脉穴歌
- 冲脉分寸歌
- 带脉循行经文
- 带脉循行歌
- 带脉穴歌
- 带脉分寸歌
- 阳跷阴跷脉循行经文
- 阳跷脉循行歌
- 阳跷脉穴歌
- 阳跷脉分寸歌
- 阴跷脉循行歌
- 阴跷脉穴歌
- 阴跷脉分寸歌
- 阳维阴维脉循行经文
- 阳维脉循行歌
- 阳维脉穴歌
- 阳维脉分寸歌
- 阴维脉行歌
- 阴维脉穴歌
- 阴维脉分寸歌
- 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胸腹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手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
- 灸难产穴歌
- 针子户穴歌
- 灸遗精穴歌
- 灸痨虫穴歌
- 灸痞根穴歌
- 灸肘尖穴歌
- 灸鬼哭穴歌
- 灸中恶穴歌
- 灸疝气穴歌
- 灸翻胃穴歌
- 灸肠风穴歌
- 灸暴绝穴歌
- 灸鬼眼穴歌
- 灸赘疣穴歌
- 灸瘰□穴歌
- 灸腋气歌
- 灸疯犬咬伤歌
- 灸蛇蝎蜈蚣蜘蛛咬伤歌
- 足三里穴歌
- 内庭穴歌
- 曲池穴歌
- 合谷穴歌
- 委中穴歌
- 承山穴歌
- 太冲穴歌
- 昆仑穴歌
- 环跳穴歌
- 阳陵泉穴歌
- 通里穴歌
- 列缺穴歌
- 四季针灸坐向歌
- 灸法点穴用火歌
- 灸法早晚次序歌
- 灸法大小多少歌
- 灸法调养歌
- 灸疮调治歌
- 灸疮膏药歌
- 行针避忌歌
-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十二时人神所在禁忌针灸歌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制针法歌
- 煮针药方
- 外科卷下 正骨心法
- 外科卷下 内治杂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