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按】

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当补之。

病者痿黄,「燥」〔躁〕而不渴,「胃」〔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

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气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胸中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当改之。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寒论·辨脉法』自知,删之。「当下其寒」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当移之。

□下「满」〔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

□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

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

「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当补之。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遶脐痛苦,发则「自」〔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

此条脉重出,下条有证无脉,「其脉沉紧者」五字,当在下条里急之下。然脉弦而紧,是劲急之甚,当属寒疝之重者。其白汗之「白」字,当是「自」字,改之。下条「其脉沉紧者」,是里痛之脉,当属寒疝之轻者,当移之。

寒疝,腹中痛,及□痛里急,「其脉沉紧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按】

「□痛里急」之下,当有上条「其脉沉紧者」五字。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按】

「抵当」二字,衍文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大」〔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按】

尺中亦微而涩之「微」字,当按『伤寒论』作「大」字是,当改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腹满寒疝宿食《医宗金鉴》
  2. 腹满寒疝宿食《金匮悬解》
  3. 腹满寒疝宿食《医宗金鉴》
  4. 腹满歌《伤寒百证歌》
  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6. 腹满二《金匮悬解》
  7.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8. 腹满并痛《丹溪手镜》
  9.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方论》
  10. 腹满八《金匮悬解》
  1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2.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13.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4.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15.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金匮要略浅注》
  16. 腹满嗌干《四圣悬枢》
  17.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金匮要略心典》
  18. 腹满(心满胀)《针灸资生经》
  19.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20. 腹满《伤寒指掌》
  21.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22. 腹满《伤寒明理论》
  23. 腹满九《金匮悬解》
  24. 腹满《医效秘传》
  25. 腹满六《金匮悬解》
  26. 腹满《伤寒六书》
  27. 腹满门《张氏医通》
  28. 腹满《伤寒六书》
  29. 腹满面肿《儒门事亲》
  30. 腹满《普济方·针灸》
  31. 腹满七《金匮悬解》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