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阳明病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腹微满者,本方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二两,右三味,以水二斗,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集注】柯琴曰: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然里有不同,肌肉是太阳之里,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当寒以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肠胃是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气,经冬不凋,傲霜凌雪,偏受大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率栀子通水源,大黄以调胃实,令一身内外瘀热,悉从小便而出,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法,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又曰: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法:本太阳转属者,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白虎加参清火而生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猪苓汤滋阴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满者,茵陈蒿汤以泄满,今黄从小便出,病情治法,胸有成竹矣。每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气化之品,通大便必用承气之品。故小便不利者,必加茯苓,甚者兼用猪苓,因二苓为气化之品,而小便由于气化也。兹小便不利,不用二苓者何?本论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斯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则汗不出而渴者,津液先虚,更不可用明矣。此以推陈致新之茵陈,佐以屈曲下行之柝子,不用枳,朴以承气,与芒硝之峻利,则大黄但可以润胃燥,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故必一宿而腹始减,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仲景立法神奇,匪夷所思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茵陈蒿汤《医宗金鉴》
  2.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 茵陈蒿汤《删补名医方论》
  4.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5. 茵陈蒿汤《医方考》
  6. 茵陈蒿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7. 茵陈蒿汤《医学心悟》
  8. 茵陈蒿(铃茵陈)《中药学》
  9. 茵陈蒿汤《伤寒寻源》
  10. 茵陈蒿《本草图经》
  11. 茵陈蒿汤《医方论》
  12. 茵陈蒿《本草乘雅半偈》
  13. 茵陈蒿汤《汤头歌诀》
  14. 茵陈蒿《药征》
  15. 茵陈蒿汤《伤寒括要》
  16. 茵陈蒿《药性切用》
  17. 茵陈蒿汤方《伤寒杂病论》
  18. 茵陈蒿《本草择要纲目》
  19. 茵陈蒿汤方《医宗金鉴》
  20. 茵陈蒿《名医别录》
  21. 茵陈蒿汤方《医宗金鉴》
  22. 茵陈蒿《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3. 茵陈蒿汤方《伤寒明理论》
  24. 茵陈蒿《本草崇原》
  25. 茵陈蒿汤方《伤寒论》
  26. 茵陈蒿《得配本草》
  27. 茵陈蒿汤六十四 方见《伤寒·太阴》《金匮悬解》
  28. 茵陈蒿《本经逢原》
  29. 茵陈蒿汤证《临证实验录》
  30. 茵陈蒿《证类本草》
  31. 茵陈蒿证《医学摘粹》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