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甘草附子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桂枝四两白术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方解】

风湿之治,用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也。去姜、枣者,畏助汗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则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则解,解则能食,是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末彻也,仍当服之,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经汗,多服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于理有未解处,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注】

中暑热病,亦由太阳表入,故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颇似太阳温热之病。但温热无恶寒,以热从内发,故虽汗出而不恶寒。中暍恶寒者,以暑由外入,故汗出而恶寒也。究之于脉,温热之浮,必浮而实;中暍之浮,必浮而虚,以暑热伤气也。究之于渴,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即大渴引饮也。温热则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不愈即死也。虽同为太阳经中之病,而虚实施治不同,宜以人参白虎汤主治之。

【集注】

方有执曰:蒸热谓之暑,伤暑谓之暍。汗出恶寒者,太阳表不固也。身热者,暑邪伤阳也。渴者,亡津液而内燥也。

程知曰:此辨暑热脉证也。太阳中热者,谓是太阳表证而属中热也。均是太阳表病,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为中风;汗出身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今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则是中暍。暍者、暑热之气也。不言暍而言热,以其胃热为独重也。里有热,故身热而渴,暑伤气,故汗出恶寒。

吴人驹曰: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注】

此申上条,详出证脉,戒人不可妄行汗、下、温针也。太阳中暍,无汗身重疼痛者,似伤寒也,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且有小便已,而洒洒然恶寒毛耸之证,乃太阳膀胱表气为暑所伤而然也。手足逆冷者,乃暑伤气,气伤不能达四肢,则寒也。小有劳身即发热,口开前板齿燥者,乃劳则动热,暑热益烈,伤阴液也,此皆中暍危证。若以发热无汗,恶寒身痛,误为伤寒之表,妄行发汗,则表气愈虚,恶寒更甚也。

若以手足逆冷,误为阳虚,妄加温针,则暑邪愈盛,发热更炽也。若以壮热齿干,误为胃火而数下之,则水源竭涩,尿淋窘甚也。凡此之证,皆中暍妄行汗、下、温针致变,惟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或人参汤辰砂六一散亦可也。

【集注】

成无己曰: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口开,谓喘喝也,喘喝不止,故前板齿燥。

程知曰: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竭。故暍证禁用汗、下、温针,谓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火内入也。

张锡驹曰:洒洒者,恶寒之像也。毛耸者,毫毛竖起也。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注】

太阳中暍之证,身热疼重者,暑伤形也;脉微弱者,暑伤气也。以此证脉揆之,亦其人夏月盛暑喜贪风凉,过饮冷水,水气输行于皮中,表为邪束,不得汗泄所致也。此时即以香薷饮大顺散汗之,可立愈也。若因循不治,则水气即不得外泄于表而作肿,势必内攻于里而喘胀矣,是又当以葶苈大枣汤瓜蒂一物散下之也。上条戒人不可汗下,此条示人宜当汗下,仲景之法,多是如此,盖恐人固执失宜也。

【集注】

方有执曰:身热疼重,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恶湿,水渗土而蒸发也。脉微弱者,热则血干而气耗也。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冷水澡洗,暑反内入也。

张璐曰:按论暍三条,首言动而得之之病,谓中暍,属外因;次言静而得之之病,虽曰中暍,实暑病也,属内因;末言因热伤冷之病,乃中暍之变证,属不内外因,不得以三者混称也。

程应旄曰:可见中暍之病,大都阳气在表,而胃中虚冷,所以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夏月饮冷水,里阴郁住表阳,水气不得宣泄,而行于皮中,多有此证。此则开郁宣阳,又为暍证中增一义也。

音切几音殊搏音团掣音彻暍音谒洒所下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甘草附子汤方《医宗金鉴》
  2. 甘草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3. 甘草附子汤方《医宗金鉴》
  4. 甘草附子汤《伤寒括要》
  5. 甘草附子汤方《伤寒论》
  6. 甘草附子汤《伤寒寻源》
  7. 甘草附子汤十三 方见《伤寒·湿病》《金匮悬解》
  8. 甘草附子汤《医学心悟》
  9.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10. 甘草附子汤《医方考》
  11.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12. 甘草附子汤《冯氏锦囊秘录》
  13. 甘草干姜汤《备急千金要方》
  14. 甘草附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5. 甘草干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 甘草附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7. 甘草干姜汤《伤寒寻源》
  18. 甘草粉蜜汤方白粉辨《研经言》
  19. 甘草干姜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0. 甘草粉蜜汤方《医宗金鉴》
  21. 甘草干姜汤《伤寒括要》
  22. 甘草粉蜜汤方《伤寒杂病论》
  23.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医述》
  24. 甘草粉蜜汤《金匮悬解》
  25. 甘草干姜汤百十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26. 甘草粉蜜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7. 甘草干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28. 甘草反鲢鱼之质疑《医学衷中参西录》
  29. 甘草干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30. 甘草法《济阴纲目》
  31. 甘草干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