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方解】

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如阳明病,□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以小柴胡汤,及太阳病下之里虚懊□,舌上如苔者,以栀子豉汤之类,是随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化者也。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是方

主之。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

太阳病十日以上无他证,脉浮细而嗜卧者,外邪已解,不须药也。设有胸满□痛等证,则知少阳之外邪未解,故与小柴胡汤和之。若脉但浮不细,而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则仍是太阳之外邪未解,当与麻黄汤汗之。

【按】

论中脉浮细,太阳少阳脉也;脉弦细,少阳脉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脉浮细,身热嗜卧者,阳也;脉沉细,身无热嗜卧者,阴也;脉缓细,身和嗜卧者已解也。是皆不可不察也。

【集注】

王肯堂曰:此条当是太阳、少阳合病。胸满虽同,而脉浮细嗜卧,则为表邪已解,□

痛为少阳有邪,故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者,又当先治太阳也,故与麻黄汤。此是设为变通之言,非为服柴胡而脉浮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

下利之「下」字,当是「不」字,若是「下」字,岂有上吐下利,而以大柴胡汤下之之理乎?

【注】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表尚未已也;心中痞□大便不利,里病又急矣。呕吐,少阳、阳明兼有之证也。少阳、阳明两急,心中热结成痞,故以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发热未尽之表,内攻阳明成实痞□之里也。

【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下利不呕吐者,此表里俱虚,桂枝人参汤证也。若呕吐不利者,此表里俱实,大柴胡汤证也。彼则脉微弱,此则脉必有力也。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

太阳病传过三阳之经十余日,医不随经施治,反二、三下之,未致变逆,后四、五日,惟见少阳寒热往来之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解表和里。如或不愈,其呕不止,心下满急,郁郁微烦,此为少阳表里均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攻里和表,自可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过经与坏病同,不知何逆,而二、三下之,适所以致逆,故曰:反也。下而又下,阳明虽未伤,而少阳亦未除,故曰:柴胡证仍在也。呕不止,郁郁微烦,乃邪扰二阳,故曰:未解也。

程知曰:此言过经误下,有用大小柴胡两解法也。盖其人之邪,因屡下而深入,若表证未罢,必先用小柴胡和其半表,而后可兼攻其里也。

程应旄曰:此条与阳明经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之条,细细酌量,阳明证呕在上,而邪亦在膈之上,未入府,故不可下;此条呕不止,心下急,乃邪在膈之下,已属胃,乃可下也。可下不可下,此等处最不容误也。

林澜曰:呕不止,则半表里证犹在,然心下急,郁郁微烦,必中有燥屎也,非下除之不可,故以大柴胡兼而行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黄连汤方《医宗金鉴》
  2. 黄连汤方《伤寒杂病论》
  3. 黄连汤方《伤寒论》
  4. 黄连汤《伤寒括要》
  5. 黄连汤证《临证实验录》
  6. 黄连汤《汤头歌诀》
  7. 黄连汤证《临证实验录》
  8. 黄连汤《医方论》
  9. 黄连丸《备急千金要方》
  10. 黄连汤《时方妙用》
  11. 黄连丸《备急千金要方》
  12. 黄连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3. 黄连丸《妇人大全良方》
  14. 黄连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15. 黄连丸《外科理例》
  16. 黄连汤《伤寒寻源》
  17. 黄连丸《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18. 黄连汤《仁术便览》
  19. 黄连丸《明目至宝》
  20. 黄连汤《医方考》
  21. 黄连犀角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2. 黄连汤《目经大成》
  23. 黄连犀角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24. 黄连汤《妇人大全良方》
  25. 黄连香薷饮《医方考》
  26. 黄连汤《删补名医方论》
  27. 黄连香薷饮《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28. 黄连汤《医宗金鉴》
  29. 黄连消毒散《外科理例》
  30. 黄连汤《备急千金要方》
  31. 黄连消毒饮《外科理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