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芍药四两甘草(炙)四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按】

「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注】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惕也。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而成痿矣。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注】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厥热胜复之时,医不详审阴阳,而大下之,致变中寒下竭之坏证。中寒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竭故尺脉不至,泄利不止也。盖未下之前,阳经尚伏表热,大下之后,则其热乘虚下陷,内犯厥阴,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咽喉不利,唾脓血也。此为阴阳错杂,表里混淆之证,若温其下,恐助上热,欲清其上,愈益中寒,仲景故以此汤主之,正示人以阴阳错杂为难治,当于表里上下求治法也。盖下寒上热,固为难温,里寒无汗,还宜解表,故用麻黄升麻汤,以解表和里,清上温下,随证治之也。

【集注】

程知曰:言厥逆有因于误下致变者也。凡伤寒热炽者,其阴必虚,六、七日虽当传里之时,设表证仍在而大下之,则阴伤而阳亦陷。寸脉沉迟,手足厥冷,下利不止,伤其阳而气内陷也;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伤其阴而热内逼也。一下之误,既伤其阳,复伤其阴,故难治,与麻黄升麻汤,以升阳调下,清热滋阴。盖传经热邪,从外入于内者,仍当从内出于外也,故曰:汗出愈。

喻昌曰:寸脉沉而迟,明是阳去入阴之故,非阳气衰微可拟。故虽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其不得为纯阴无阳可知。况咽喉不利,唾脓血,又阳邪抟阴上逆之征验,所以仲景特于阴中提出其阳,得汗出而错杂之邪尽解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芍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 芍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3. 芍药甘草汤方《伤寒论》
  4. 芍药甘草汤《伤寒括要》
  5.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6. 芍药甘草汤《医方论》
  7.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8. 芍药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9. 芍药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10. 芍药甘草汤《伤寒寻源》
  11.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临证实验录》
  12. 芍药甘草汤《医学心悟》
  13. 芍药甘草汤证其二(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14. 芍药甘草附子证二 太阳九十三《伤寒悬解》
  15. 芍药甘草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16.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17. 芍药甘草汤证其一《临证实验录》
  18.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临证实验录》
  19. 芍药花茶《茶饮保健》
  20.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伤寒论》
  21. 芍药黄连汤《冯氏锦囊秘录》
  22.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医宗金鉴》
  23. 芍药黄连汤《仁术便览》
  24.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伤寒杂病论》
  25. 芍药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26. 芍药甘草附子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7. 芍药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28. 芍药甘草附子汤《伤寒寻源》
  29. 芍药清肝散《目经大成》
  30. 芍药甘草附子汤《删补名医方论》
  31. 芍药散《博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