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损内证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

●盖肝主血也,故败血凝滞,从其所属,必归于肝。

●其痛多在胁肋、小腹者,皆肝经之道路也。

●若壅肿痛甚,或发热自汗,皆宜斟酌虚实,然后用调血行经之药。

●王好古云:登高坠下、撞打等伤,心腹胸中,停积瘀血不散者,则以上、中、下三焦分别部位,以施药饵。

·瘀在上部者,宜犀角地黄汤

·瘀在中部者,宜桃仁承气汤

·瘀在下部者,宜抵当汤之类。须于所用汤中加童便好酒,同煎服之

·虚人不可下者,宜四物汤穿山甲

·若瘀血已去,则以复元通气散当归调之。

●内经云:「形伤作痛,气伤作肿」。又云:「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凡打扑闪错,或恼怒气滞血凝作痛,及元气素弱,或因叫号血气损伤,或过服克伐之剂,或外敷寒凉之药,致气血凝结者:

俱宜用活血顺气之剂。后列诸方,以备选用。

按、方剂:●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黄(酒浸,另捣) 丹皮 白芍各等分水煎服。

桃仁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桃仁 桂枝 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抵当汤

水蛭 □虫(去翅、足)各三十枚 大黄(酒浸)一两 桃仁(去皮、尖)

三十枚水煎,去渣,取三升,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复元活血汤

柴胡五钱 当归 穿山甲(炮) 栝蒌根各三钱 甘草 红花各二钱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大黄(酒浸)一两

以上将桃仁研烂,余药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二钟,酒半盏,煎至七分,去渣,大温,食前服,以利为度。

巴戟汤

巴戟(去心) 大黄各半两 当归 地黄 芍药 川芎各一两

以上为末,水煎服,以利为度。

●破血消痛汤

羌活 防风 官桂各一钱 苏木一钱半 柴胡 连翘 当归梢各二钱麝香(另研)少许 水蛭(炒去烟尽,另研)二钱

以上为粗末,共一服,酒二大盏,水一盏。水蛭、麝香另研如泥,余药煎至一大盏,去火,稍热,调二味服之,两服立愈。

清心药牡丹皮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 黄芩 黄连 连翘 栀子 桃仁 甘草各等分

以上引用灯心草薄荷煎,入童便和服。

止痛药当归 牛膝 川芎 怀庆生地 赤芍药 白芷 羌活 独活 杜仲 续断各一两 肉桂 八角 茴香 乳香 没药各五钱 南木香 丁皮沉香 血竭各二钱半

以上为末,老酒调用。

●活血顺气何首乌散

何首乌三钱 当归 赤芍药 白芷 乌药 枳壳 防风 甘草 川芎陈皮 香附 紫苏 羌活 独活 肉桂各一钱

以上薄荷生地黄煎,入酒和服。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

[10]调经散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耆各一钱半 青皮 乌药 陈皮 熟地黄 乳香(另研) 茴香各一钱

以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11]牡丹皮散

牡丹皮 当归 骨碎补 红花(酒浸) 续断 乳香 没药 桃仁 川芎 赤芍药 生地黄各等分

以上水酒煎服,却用秫米饭热罨缚,冷又蒸热,换缚。

[12]橘术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怀庆生地各二钱 陈皮 白术 红花各一钱桃仁十枚

以上生地黄煎服。骨节疼,加羌活、独活。痛不止,加乳香、没药。

[13]当归补血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防风 连翘 羌活 独活 乳香 没药 白芷 续断 杜仲各等分

以上生地黄煎,入童便和服,不可用酒。气虚加人参白术黄耆

[14]复元通气散

木香 茴香(炒) 青皮(去皮) 穿山甲(稣炙) 陈皮 白芷 甘草 漏芦 贝母各等分

以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温酒调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伤损内证《医宗金鉴》
  2. 伤损内证《正骨心法要旨》
  3. 伤损腰痛《中医词典》
  4. 伤损门《回生集》
  5. 伤损止痛生肌《圣济总录》
  6. 伤损脉法《立斋外科发挥》
  7. 伤胎《明医指掌》
  8. 伤损脉法《外科理例》
  9. 伤胎《盘珠集胎产症治》
  10. 伤损昏愦《中医词典》
  11. 伤胎腹满(妊娠)《金匮悬解》
  12. 伤损喘逆《症因脉治》
  13. 伤胎结血心腹痛《奇效简便良方》
  14. 伤损喘逆《中医词典》
  15. 伤丸《外科传薪集》
  16. 伤损出血《医宗金鉴》
  17. 伤胃《中医词典》
  18. 伤损出血《正骨心法要旨》
  19. 伤胃吐血《中医词典》
  20. 伤水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21. 伤胃吐血《金匮翼》
  22. 伤水疮《外科启玄》
  23. 伤胃吐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4. 伤暑证治《幼幼集成》
  25. 伤温辨论《六因条辨》
  26. 伤暑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伤泻《幼幼新书》
  28. 伤暑有二《此事难知》
  29. 伤蟹《中医词典》
  30. 伤暑叙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1. 伤血《中医词典》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