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耆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右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木,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陆丽京曰:此为清汤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汤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补中益气汤《医宗金鉴》
  2. 补中益气汤《救伤秘旨》
  3. 补中益气汤《删补名医方论》
  4.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
  5. 补中益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6. 补中益气汤《正体类要》
  7. 补中益气汤《医述》
  8. 补中益气汤《时病论歌括新编》
  9. 补中益气汤《目经大成》
  10. 补中益气合参附汤方《临症验舌法》
  11.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12. 补中益气《汤头歌诀》
  13.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14. 补中亦能散表《景岳全书》
  15.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16. 补中收脱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17. 补中益气汤《医方考》
  18. 补中散表法《医述》
  19. 补中益气汤《医学心悟》
  20. 补中去积《女科证治准绳》
  21. 补中益气汤《外科理例》
  22. 补中虎潜丸《仁术便览》
  23. 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24. 补中盖气汤《冯氏锦囊秘录》
  25. 补中益气汤《仁术便览》
  26. 补中《麻科活人全书》
  27. 补中益气汤《周慎斋遗书》
  28. 补阵《目经大成》
  29. 补中益气汤《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30. 补阵《景岳全书》
  31. 补中益气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