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方

《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筋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二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筋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集解】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注】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其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其聋与叉手冒心同见,则非少阳之邪可知,乃重发汗,阳虚,故致此也。

【集注】

喻昌曰:此示人推测阳虚之一端也。阳虚耳聋,宜急固其阳,与少阳传经邪盛之耳聋迥别。

程应旄曰:诸阳受气于胸中,而精气上通于耳,今以重发汗而虚其阳,阳气所不到之处,精气亦不复注而通之,故聋。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注】

此申上条,以详其证而明其治也。发汗过多,外亡其液,内虚其气,气液两虚,中空无倚,故心下悸,惕惕然不能自主,所以叉手冒心,欲得自按,以护庇而求定也,故用桂枝甘草汤,以补阳气而生津液,自可愈矣。

【集注】

方有执曰:汗多则伤血,血伤则心虚,心虚则动惕而悸,故叉手自冒,而欲得人按也。桂枝走表,敛液宅心,能固疏漫之表;甘草和里,补中益气,能调不足之中,合二物以为方,盖敛阴补阳之法也。

程知曰:此汗后心虚补阳法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衰微,故叉手冒心,心悸欲按也。程应旄曰:汗为心液,不惟妄汗不可,即当汗而失其分数亦不可。叉手冒心欲得按者,因阳虚不能自主,而心下悸也。然心悸有心气虚,有水气乘,水乘先因心虚,今心下悸者,乃阳气虚惕然自恐,欲得按以御之,故用桂枝甘草,载还上焦之阳,使回旋于胸中也。

魏荔彤曰:此条乃发汗过多之禁也。风伤卫,固不宜汗出如水流漓矣。即寒伤荣,宜发汗,亦只汗出表解斯已耳!不可听其大汗不止,致有阳虚之变证也。仲景言,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乃形容汗多亡阳之象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宗金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宗金鉴》书籍目录
  1. 炙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2. 炙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3. 炙甘草汤方《伤寒论》
  4. 炙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5. 炙甘草汤类《退思集类方歌注》
  6. 炙甘草汤《伤寒括要》
  7. 炙甘草汤诗《医学实在易》
  8. 炙甘草汤《汤头歌诀》
  9. 炙甘草汤证《临证实验录》
  10. 炙甘草汤《医方论》
  11. 炙甘草汤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12. 炙甘草汤《时方妙用》
  13. 炙甘草汤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14. 炙甘草汤《伤寒寻源》
  15. 炙甘草汤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16. 炙甘草汤《医方考》
  17.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8. 炙甘草汤《删补名医方论》
  19.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0. 炙甘草汤《医宗金鉴》
  21. 炙甘草证《医学摘粹》
  22. 炙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3. 炙甘草证三 少阳二十六《伤寒悬解》
  24. 炙甘草(补)《本草分经》
  25. 炙肝散《明目至宝》
  26. 炙甘草《本草害利》
  27. 炙肝散《博济方》
  28. 炙齿证穴道《医学集成》
  29. 炙骨蒸法图四首《外台秘要》
  30. 炙煿(bó搏)《中医词典》
  31. 炙黑豆《保健药膳》

《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