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如何发现隐匿潜病
一、掌握先兆证规律是揭示隐匿潜病的先决条件
先兆证即疾病的早期信号,敏锐地发现疾病的早期病理信息,对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潜病有着重要意义。
先兆证无论在疾病的进展阶段或相对稳定时期皆可出现,尤其在疾病发生转变的时候或危笃之时至关重要。时隐时显的信号,往往是疾病的序幕,背后隐匿着新的危险。因此,对先兆证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上,神志的变异多是疾病的前奏,体表五官九窍和汗、尿、痰、涕、精液、二便等排泄物,常常是疾病的早期警报,而脉、舌、音声、气味则更常常具有预兆信息,尤不能忽视先兆证的时间节律特点、奇症怪兆特点及一证多预兆现象。
总之,“有诸内者,必形于外”,隐蔽再深的病证也难免不露出迹象,充分应用中医理论整体分析的特色是能掌握先兆证规律的,捕捉先兆症是早期发现潜病的重要途径。
二、应用中医理论揭示潜病
首先,应充分应用脏象理论,以外揣内细查潜证,如心之华在面,则可从面部色泽的变化揭示心的潜在病变。其次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如按脏腑生克规律,某一脏有病可传及相克之脏,如此就能有目的地去注意潜证的发展方向。再次,根据病因理论,即通过病因的特性旁通隐匿的病证,如湿性趋下就应考虑到易袭阴位的特性,这样就须注意病变可能在人体下部。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所以伤湿日久,要考虑气虚潜证。湿性重浊,故要注意从排泄物的清浊变化发现早期信号。此外,根据病机病势,从疾病发展趋势也可及早发现潜证。还有,按疾病传变规律,疾病可依脏腑“相合”走向,如肾与骨相合,骨痹日久内合于肾,就应注意伤肾的潜势。其他,还应利用经络的循行或功能部位,作为搜寻潜证的必要环节,如足少阴肾经其支络与心、肝、肺均有直接联系,因此,肾经有病应考虑到对心、肝、肺的潜在影响。另外,根据阴阳互根理论,阳损日久就应考虑阴病的潜在可能,阴损日久同样也应顾及阳病的潜在。
如此可见,应用脏象理论,以象测脏,应用六淫理论,阴阳互根理论,体质辨病等,是能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及动态的。例如前面提到体质的差异是潜证隐匿的条件,那么应用体质辨证,尤其是体质辨病,是可以成为打开潜证隐匿的重要通道的。如瘦长形体质患者存在右肾下垂的潜病,仅出现右少腹胀痛,如果我们只囿于显证辨证,而不根据体质特点分析,就容易造成误诊。可见,利用中医基础理论是及早发现潜在病变的重要手段。
三、应用哲学原理,指导发现潜病
抓主要矛盾是辨证步骤中的重要环节,取决定作用的主证,往往代表着疾病的本质。对抓主症,目前已有较多的探索,由于代表本质的主症被代表非本质的次症所掩盖。因此,抓主要矛盾是揭示潜证的重要环节,尤其还应进一步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才利于发现疾病的实质,深入揭示潜证的进展。目前有人提出反向思维方法、求异思维方法等,对揭示潜证都是可以借鉴的。
此外,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掌握好病证关系,也是深入发现潜证的一个途径。每一个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证并不能代替病,辨证只能满足于疾病的共性,而疾病的特殊性往往是隐匿着的,应透过共性去发现个性,才能深入发现疾病的潜在,这就是所谓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
以上说明只有以哲学原理为指导才能深入发现潜证。
四、辨识假伪症才能揭示潜病本质
症,不一定都反映疾病的真象。有时候由于疾病的变化万千,内部的病情已经变化了,但外部还来不及变化,所以往往显露于外的是假貌,而真正的病情却被隐匿了。如早期癌症,外证并无征象可据,而癌病理却隐潜匿行着。现象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临床上许多症状属于假象,这种假象虽然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却是歪曲和颠倒地反映着本质,掩盖了本质的真相,说明现象和本质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必须透过假象去揭示隐匿着的本质,也即隐匿着的潜证。
临床上假象还发生在疾病的极期阶段,如寒极、热极、至虚至实阶段,寒极的阴盛格阳证、热极的热深厥深及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等皆是。此外,在疾病的危笃阶段也易出现假象,如回光反照现象等,假象的特点是不稳定及外趋性,假象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等处,而代表真实的脉、舌尤其是舌质和脉的根部(沉候及尺候)是揭示隐匿本质的可靠依据,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五、揭示疑难怪症
疑难病的特点在于症状隐匿,交错复杂,故其潜症更难以发现,临床上怪病多瘀,奇病多痰。《医林改错》还作了许多补充,如头发脱落、出气臭、夜眠梦多,干呕、呃逆、瞀闷、胸任重物,卧则腹坠,心跳心忙等均可参考。
疑难怪症从痰瘀的特征来揭示潜证,已经越来越被学者们瞩目。如目前在瘀方面,对目络、甲络、舌下络、面颊络、鼻络、掌络等瘀血特征进行研究。在痰方面,今人朱曾柏氏所著《中医痰病学说》在无形痰证的征候方面,总结了历代著述后作了概括。如体征方面:久病不衰、自发自愈、眼神滞涩不流利,时觉焦烟异气扑鼻、时时惊悸,神志恍惚……如能掌握上述瘀痰的特征,将有助于疑难潜病的发现。
六、以诱探法、负荷法、阻截法激发潜证显露
所谓诱探法,即通过七情、药物、饮食等方法激惹病情显露的方法,如用七情刺激可使冠心病患者出现左侧胸隐痛或发闷,食油煎饮食则胆石症患者可出现右胁下隐痛。至于药物诱探法则早在《内经》就有原则指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后来温病家亦有沿用试探法者,即用方药去探测证的寒热阴阳属性,然后再守方治疗。
所谓负荷法,是用增加负荷的方法去打破疾病的相对稳定状况,促使病情暴露等法,都可达到早期发现疾病的目的,如增加一定的负荷后测心电图、转氨酶、尿蛋白、尿糖等,皆可预测心、肝、肾的潜在疾病。
所谓阻截法,即用药物进行阻断,使病势无路可走而暴露,如肝病传脾后致脾虚的症状显露,采用实脾后,脾的症状消失,而迫使肝病症状披露,遂续平肝治本而病根除。
七、应用微诊和全息诊发现潜病
这是目前揭示潜病的重要途径,自从张颖清的生物全息律应用到医学上后,中医的全息诊疗更加得到了发扬。如耳诊、面诊、手诊、五轮八廓、脐诊、腹诊等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在考究这些诊法中,余注意到了一个问题,即在人体离心越远,越细小的络脉部位,愈具有最早反映体内疾病信息的现象,诸如甲皱、虹膜等络脉诊均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问题,即传统的“久病入络”的观点是不是应该打破?!其实,新病亦能入络,而且是最早入络,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中医在诊断学上,是有着广阔前景的,只要发扬中医的特色,疑难潜证是可以早日揭示的,中医诊断水平是能有突破性进展的。
综上所述,要使先兆证的研究得到突破,就必须在潜证探索上下功夫,并从宏观辨证向微观辨证上发展,才能把先兆证的探索推向更高的境界。

- 如何发现隐匿潜病《中医疾病预测》
- 如何吃最营养呢?如何吃最能获得健康呢?《中医之钥》
- 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常见病自测》
- 如蛊如妲病《黄帝内经太素》
- 如何理解检验结果《免疫与健康》
- 如浮脉《轩岐救正论》
- 如何选择减肥方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如伏脉《轩岐救正论》
- 如何选择减肥方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 如风湿部《本草易读》
- 如何选择减肥外用药《减肥新法与技巧》
- 如促脉《轩岐救正论》
- 如何预防肥胖《减肥新法与技巧》
- 如迟脉《轩岐救正论》
- 如何正确选用强化食品《儿科学》
- 如沉脉《轩岐救正论》
- 如何知道你的病痊愈了《中医之钥》
- 如《药性切用》
- 如洪脉《轩岐救正论》
- 肉锥怪病《奇方类编》
- 如华《中医词典》
- 肉肿疮不肿《痘疹心法要诀》
- 如滑脉《轩岐救正论》
- 肉肿疮不肿《医宗金鉴》
- 如缓脉《轩岐救正论》
- 肉症秘方《华佗神方》
- 如金青盲《中医词典》
- 肉症《奇效简便良方》
- 如紧脉《轩岐救正论》
- 肉症《中医词典》
- 如狂《医述》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