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睡眠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失眠预兆的预报意义
失眠是极其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报意义。
《内经》对失眠机制的看法,则认为失眠与阴阳失调、经气不接、水火不交接密切相关。主要机制在于阴阳的偏盛偏衰导致阴阳不交,其中,不得寐尤以阳气亢盛,阳不交阴为主要,正如《灵枢·寒热病》篇说:“阳气盛则瞋目”,即是说明失眠与阳气过盛的关系。至于阴虚,尤其是营虚对睡眠的影响最大,因血由营构成,营亏血虚则心神失养致神不守舍,且营与脑髓的形成相关,所以营虚在睡眠中有一定意义。《灵枢·营卫生会》篇强调说:“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景岳亦颇为重视,如他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警惕,或为恐畏,或者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寤而为神魂不安等证”。临床上,营血亏脑力不足而失眠者屡见不鲜,往往与化源不足心脾两亏有关,然皆属于营不足之范畴,以上说明营气在失眠病理中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卫气的循行与阻阳偏胜有很大关系,从而对寐寤产生着影响。如《灵枢·大惑》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张景岳也说:“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盛,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寐寤也失常矣。”(《类经·八十三·不卧多卧》)皆说明卫气循行失常与阴阳盛衰的关系,影响卫气循行的因素大约有以下几种:
气血盛衰因素 由于气血的盛衰而形成肌肉的枯滑,气道的通涩以致影响到卫气的循行,导致睡眠障碍。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寐。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寐”即是此意。
厥气客入因素 由于厥气客入,导致阴阳气不通,干扰卫气的循行所致。如《灵枢·邪客》曰:“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说明外邪对卫气循行的影响。
痰湿阻遏因素 由于痰湿阻遏致气机不利造成卫气之行迟滞,久留于阴故多寐。如《灵枢·大惑》说:“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即是。
以上足见,无论何种因素影响卫气之循行,皆易导致睡眠发生障碍。此外,经气的调顺对睡眠的影响也很大,如经气乖逆,气机不调,尤其是三阳经气逆乱皆易干扰睡眠。正如《素问·逆调论》所言:“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正指出了经气逆乱对睡眠的影响。
此外,不得寐与胆也很有关,因胆虚则善惊易恐,使神魂不安而不寐,且胆主决断,胆虚则决断失职故神魂不定而难眠,又因痰延沃胆,或者由于胆气不降导致胃不和降皆可影响睡眠,所以胆与睡眠是有直接关系的。现代医学认为失眠包括起始失眠、间断失眠及终点失眠三种,起始失眠多病在青年,由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致大脑兴奋抑制失调所致;间断失眠以中年多见,常因肠胃不良引起;终点失眠则老者为多,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良为主要原因。
(一)失眠对脏虚的预报意义
失眠最常为劳心太过的信号,但失眠的产生机制并不只与心脑有关。失眠一症非虚即热。如伴虚烦、梦多、健忘为心肾不交之征,而伴面无精光、心悸舌红又为心营亏损之兆。若兼面黄食少,心悸健忘又为心脾两亏之象。如伴恶梦善惊,恐怯胆小又为胆气虚怯之标志。其中,尤对心肾不交病证有特殊的预报意义。正常,心肾水升火降,坎离既济,睡眠才能正常。如心肾水火不能正常升降交济,则易出现失眠。临床上,不寐、心烦、多梦、健忘为心肾不交的四大症状,不寐如伴有其余三症者,常为心肾不交的重要征兆。如《辨证录》说:人有昼夜不能寐,心甚躁烦,此心肾不交也,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张景岳亦强调曰:“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者,亦不得眠”(《景岳全书·不寐·引徐东皋日》),不寐在心肾不交四大症中多为最早报标症,且易和心烦、多梦、健忘形成恶性发展,这些皆说明了失眠在心肾不交病证中具有重要预报意义。
(二)失眠对内热的预报意义
失眠为体内有火的一个外露标志,无论是郁火、痰火、或实火,失眠一症皆为主要征兆,如伴口苦胁胀、脉弦易怒为肝经郁火之象;若兼心悸舌红,口疮尿赤,又为心经实火之讯;而胸膈烦闷,嘈囃舌红则是余热内扰胸膈之兆。尤应注意,失眠常为痰热内蕴,干扰魂魄的预兆,其特点为胸闷心烦、泛恶痰粘、苔黄腻、脉滑数。如沈金鳌说:“痰多之人,多不寐”(《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
二、多寐预兆的预报意义
多寐也属于睡眠病理的一种类型,《内经》认为与热邪及脏虚的关系较大。如《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多卧身热”温病中热入营分多有烦扰不寐。《伤寒论》第6条说:“风温为病……多眠睡”,268条说:“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等表明多寐病理机制多因热邪干扰致魂魄离舍之故。至于脏虚,则每由阳气虚,阴精不足所致。如《灵枢·大惑》说:“其气不清则欲寐,故多卧矣”,《灵枢·海论》也曰:“髓海不足则懈怠安卧”,《灵枢·天年》还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总的说来,嗜眠症的根本原因在于阳气虚、阴气盛,这是因为阳的特性主动,阴的特性主静之故,故阴盛多寐。此外,痰浊湿胜也是引起多寐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外湿,或脾虚湿盛以及肥人湿重者,皆易造成多卧。以上说明多寐与感受热邪,湿邪及阳虚阴盛的关系最大。
总之,多寐为嗜睡的前奏,大抵不出虚实两类。其中,痰热内扰和胆热好眠或湿邪干扰为实,阳虚阴盛多寐为虚。如《医学传心录》说:“脾胃倦则忽惰嗜卧。”其特征为:多寐兼胸闷痰多,苔黄腻脉滑为痰热内扰之征,而伴胸满胁胀,口苦欲呕又为胆热之兆,苦俱见困倦头重,脘闷口粘,食少足浮又为湿困脾阳之象,以上皆为实证。
虚证中,嗜卧伴神惫畏寒,肢冷苔白,少气善欠,腰冷脉沉为阳虚多寐,而兼头昏心悸,耳聋目花,迟顿善忘,又为脏精不足的预兆,大抵清晨即欲眠多为阳虚,午后多眠为阴虚。此外,嗜睡还为体内有瘀的预兆,如内有瘀血,尤其痰瘀合邪则更为严重,临床上,脑血管硬化和大脑外伤后遗症,皆有嗜睡多眠征兆。
近年来,国内外都注意到嗜睡可为持续性睡眠,少则数日,多则数年,呼之可醒,食后又睡,有学者认为系一种病毒作祟,国内有用活血化瘀而治愈者。
〔验案〕 董××,男,47岁,解放军干部。患者素体健康。1974年以来,嗜睡反复发作,病时睡眠不醒,呼之即应,应后复睡一日三餐也需他人喂食流汁,连续睡眠5~7日不等,经多次住院检查,确诊为“发作性嗜睡症”1976年8月发病时,试以“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方宗桃红四物汤加味。
桃仁9克,红花4.5克,生地12克,赤芍9克,川芎9克,当归9克,姜半夏9克
上方服三剂后,嗜睡症基本解除,又复二剂,随访二年至今未复发。
〔验案〕 施××,男,21岁。
初诊:1978年3月18日,神倦嗜睡10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天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先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查血压14.67/10.67kPa(110/80毫米汞柱),脉象小缓,舌质胖,苔薄。《伤寒论》少阴病有“但欲寐”一候,从心阳不振论治,拟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帖。
二诊:3月23日,这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帖,显效。
需要提及,嗜睡常为许多疾病的凶兆,如嗜睡常出现在肾阳不振,阴霾弥漫的情况下,为命火式微的凶兆。又嗜睡常为脑部疾患的恶讯,如脑瘤、脑炎、脑积水等。此外,嗜睡还常为中毒的警报。倦睡可为消渴病酮中毒的最早信号,亦为慢性肾炎、关格病(尿中毒等)的警号,且还是肝昏迷的前奏。

- 睡眠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睡眠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睡眠障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睡眠与卧具《中医养生学》
- 睡眠障碍《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睡眠养生《中医养生学》
- 睡起目赤症《眼科阐微》
- 睡眠问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睡圣散《扁鹊心书》
- 睡眠环境与宜忌《中医养生学》
- 睡是妙策《竹林女科证治》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睡卧切牙声响《奇效简便良方》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睡卧谵语《奇效简便良方》
- 睡眠辅助药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睡欲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睡眠发生的机制《生理学》
- 睡着蛇拔口中拔之不出《奇方类编》
- 睡眠的时相《生理学》
- 睡中惊动《中医词典》
- 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中医养生学》
- 睡中惊动《证治准绳·幼科》
- 睡眠的生理《中医养生学》
- 睡中惊动《张氏医通》
- 睡眠的方位与姿势《中医养生学》
- 睡中惊动《保婴撮要》
- 睡眠辨病《常见病自测》
- 睡中惊惕《医述》
- 睡眠辨病《常见病自测》
- 睡中呢哺《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