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

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病性、病因、病位的综合结论;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本质反映,二者的关系为:病是根本,证既是现象也是本质反映。但归根结底证是病的反映,辨病是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只是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证是包含和从属于病的,合而言之曰病,分而言之曰证。因此,从标本关系而言也只能是辩病为前提,病证并重,而不能不辨病只辨证。更有甚者随症设方、因症施治,严重阻碍了辨病的深入,是潜病不能揭示的障碍之一。

二、证、病常不一致

(一)假证、倒证

病是本质,证是病的反映,证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毕竟与本质有一定差距,由于个体的差异,反映于外的现象,其严重程度不一定和疾病本质成正比,有时现象较轻,而本质已很重,有时出现交叉证。假象常常掩盖了本质的真象,说明现象和本质可以不一致,每每歪曲地甚而颠倒地反映着本质。临床上出现假证、倒证的不乏其例,说明证、病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只强调辨证,就难以反映疾病的本质,更无从发现潜病的存在。

(二)有病无证

由于局部变化经常不能及时反映于整体,有时只是部分地反映出来,因为内外的不一致性,而常出现无证可据的情况,这是极为不利的现象。所谓无证,并非真无证,乃疾病隐匿潜在之故,无证可辨势必导致疾病的隐匿。临床上,局部变化与功能失常的改变常不一致,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局部已发生了管腔狭窄和瘀阻的实质,但在心脏血液循环并未明显出现障碍之前,可以无症状反映,这些都取决于人体代偿功能的个体差异。总之,在一定阶段内,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机体已经适应了的,处于相对稳定、进展较慢的疾病,更无明显症状表现出来。足见,只靠辨证,难以囊括辨病,同时也说明不深入辨病,难以揭示潜病。

(三)有证无病

由于局部与整体、功能与形态之间的矛盾,局部病变与症状也常不相符合,因此也可出现有证无病的情况,如由于心外因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心脏本身病变的关系并非成正比。临床上所谓有证无病,大多是隐匿的病,并非真无病,无病的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些是受诊断水平的限制,对疾病尚未能认识之故;有些情况则由于整体功能协调障碍,故反映出来的证与局部器质性改变并非都成正比。因此也可出现证显病隐的情况。此外,在一定情况下还可出现证病显隐的转化,证病之间的显和隐只是相对而言……。以上通过证,病之间的显隐关系,进一步说明辨证确实难以概括辨病,只有深化辨病才能早日披露潜病。

三、整体连贯性不够

证,虽然是疾病的本质反映,然毕竟只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的概括。疾病不是孤立的,一个疾病的全过程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贯的证构成的,这一阶段病理既是前一阶段的果又是后一阶段之因。疾病的各个病理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辨证论治虽然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终归是以阶段病理立方的,在整体及全过程的连贯方面,必然有一定限制。辨病的发展总趋势是纵向的,而辨证相对而言则是横向的,必须纵横相贯才能综观全貌。

总之,一个疾病其各阶段的反映是相衔接的,不能只注意证的变化而忽视病的全貌。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忽略疾病本质规定影响下的连贯性,也即通过辨病把各阶段的证连串起来,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才能克服随证变方的被动局面。如此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例如肺,虽然各阶段均有所不同,但根据肺痈的致病特点,如全程皆辅以鱼腥草败酱草大青叶之类解毒药,便能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

四、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不足

辨证论治的缺陷之二,是诊断较笼统,着重于共性方面的东西,对疾病的特殊性则较为忽略。然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矛盾论》)。治病也不例外,一个疾病犹如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如膏淋,其中前列腺炎的浊尿,丝虫病乳糜尿,虽然皆表现为湿热证,但各自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故治疗必然也应有所区别。再如肝风内动一证,脑血管破裂和脑血栓形成皆可出现本证,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须镇肝熄风潜阳,后者则应豁痰化瘀通络,说明辨别疾病,根据疾病的特异性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疾病的局部治疗不够

局部病变可以是整体病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整体病变的原因,而局部病变和整体病变又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因此,不认识局部的病变就无法揭示疾病的本质,例如,胃脘痛一证既可出现在胃癌患者,也可发生于消化性溃疡,而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却有质的不同,如只按辨证,无论是肝胃郁热或阴虚血瘀,皆不能代替这两种病的根本治疗。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当然各有所侧重,这就应根据二者在疾病全程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有些急性疾病,局部组织形态上并无明显改变,但其潜在已危及患者的生命,就应以整体为重。反之,有些疾病如癌,局部已有明显病变,而全身却可以无证,因此不能忽视局部。有时对一些疾病,为了迅速改变全局状况,往往先以局部治疗为前提,如癥瘕、瘀血、痰证、炎证……而有时又只有从一系例局部变化中才能认识整体变化,然这些正是辨证论治容易忽略的地方。

六、致病因子治疗不足

中医辨证论治比较着重于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态,主要在于调整机体内环境,调动整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间接驱邪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从局部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方法却不太重视,当然这是按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立论的。然而一些疾病,虽然机体内环境改变了,致病因子失去了作用的条件,但少数致病因子仍在局部盘踞不散,犹如避风港湾受不到浪涛的冲击一样,仍然不断对整体产生作用。如能在调整机体环境的前提下,再辅以针对致病因子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这样间接加直接,整体合局部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得疗效。不少疾病除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外,如自始至终都辅以一定的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特效药物,则不但可缩短疗程,而且有助于疾病的根治。

上述说明只有辨病才能清楚地掌握一个疾病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试想没有疾病全过程的统一性和每一个病种的特异性,这样的辨证能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吗?

七、异病同治存在着问题

异病同治包括病机异而证候相同,或病机同而病位异等,甚至包括病异证反。病异证反可通过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具润浦,试论中医药对病与证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期)。异病同治有利之处在于灵活机动,因人制宜,但异病同治往往易忽略疾病的特异规律。证虽然相同,但疾病本质不同,如瘿瘤、瘰疠同样为痰郁互结经络,都可表现为痰核证,虽然都应用化痰之法,但解郁化痰只应是一个大的原则,瘿和瘰疠是不同本质的疾病,又必须各自辅以特定的治疗,如果忽略疾病的个性及特殊性,势必使治疗与整体割裂。还要注意的是异病同治是有限的,并非同证皆可同治,有时病不同证同,治疗却有质的区别。如不深入辨病还易造成误诊、漏诊。如笔者曾治两例月经过多患者,经辨证皆为脾虚不统血,其中一例服健脾益气数十剂无明显好转,后经西医检查为子宫肌瘤,手术切除后即获根治;而另一例属脾虚者,服中药十余剂月经过多即愈,上一例运用中医辨证并无错误,说明异病同治对接触疾病的本质,客观上有阻碍作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中医疾病预测》
  2. 重镇安神药《中药学》
  3. 重证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4. 重镇安神《中医词典》
  5. 重证眩晕呕吐浮肿《名师垂教》
  6.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丹溪治法心要》
  7. 重症肌无合并重感冒《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8. 重印达生福幼二编序《达生编》
  9. 重症肌无力《临床营养学》
  10. 重龈重《证治准绳·幼科》
  11. 重症肌无力《急诊医学》
  12. 重龈门主论《疡医大全》
  13. 重症肌无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4. 重龈《幼科心法要诀》
  15. 重症肌无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6. 重龈《医宗金鉴》
  17. 重症肌无力《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重龈《中医词典》
  19. 重症肌无力《百病自测》
  20. 重龂《中医词典》
  21. 重症肌无力《神经病学》
  22. 重阴必阳《中医词典》
  23. 重症肌无力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4. 重阴必阳《中医名词词典》
  25. 重症慢阻肺病人需要氧疗《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6. 重阴《中医词典》
  27. 重治法《石室秘录》
  28. 重阴《中医名词词典》
  29. 重重龈《幼科铁镜》
  30. 重暍《中医词典》
  31. 重重龈(胎症)《冯氏锦囊秘录》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