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
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
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病性、病因、病位的综合结论;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本质反映,二者的关系为:病是根本,证既是现象也是本质反映。但归根结底证是病的反映,辨病是解决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则只是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证是包含和从属于病的,合而言之曰病,分而言之曰证。因此,从标本关系而言也只能是辩病为前提,病证并重,而不能不辨病只辨证。更有甚者随症设方、因症施治,严重阻碍了辨病的深入,是潜病不能揭示的障碍之一。
二、证、病常不一致
(一)假证、倒证
病是本质,证是病的反映,证虽然是本质的反映,但毕竟与本质有一定差距,由于个体的差异,反映于外的现象,其严重程度不一定和疾病本质成正比,有时现象较轻,而本质已很重,有时出现交叉证。假象常常掩盖了本质的真象,说明现象和本质可以不一致,每每歪曲地甚而颠倒地反映着本质。临床上出现假证、倒证的不乏其例,说明证、病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只强调辨证,就难以反映疾病的本质,更无从发现潜病的存在。
(二)有病无证
由于局部变化经常不能及时反映于整体,有时只是部分地反映出来,因为内外的不一致性,而常出现无证可据的情况,这是极为不利的现象。所谓无证,并非真无证,乃疾病隐匿潜在之故,无证可辨势必导致疾病的隐匿。临床上,局部变化与功能失常的改变常不一致,如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局部已发生了管腔狭窄和瘀阻的实质,但在心脏血液循环并未明显出现障碍之前,可以无症状反映,这些都取决于人体代偿功能的个体差异。总之,在一定阶段内,一些疾病,尤其是一些机体已经适应了的,处于相对稳定、进展较慢的疾病,更无明显症状表现出来。足见,只靠辨证,难以囊括辨病,同时也说明不深入辨病,难以揭示潜病。
(三)有证无病
由于局部与整体、功能与形态之间的矛盾,局部病变与症状也常不相符合,因此也可出现有证无病的情况,如由于心外因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心脏本身病变的关系并非成正比。临床上所谓有证无病,大多是隐匿的病,并非真无病,无病的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些是受诊断水平的限制,对疾病尚未能认识之故;有些情况则由于整体功能协调障碍,故反映出来的证与局部器质性改变并非都成正比。因此也可出现证显病隐的情况。此外,在一定情况下还可出现证病显隐的转化,证病之间的显和隐只是相对而言……。以上通过证,病之间的显隐关系,进一步说明辨证确实难以概括辨病,只有深化辨病才能早日披露潜病。
三、整体连贯性不够
证,虽然是疾病的本质反映,然毕竟只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的概括。疾病不是孤立的,一个疾病的全过程是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贯的证构成的,这一阶段病理既是前一阶段的果又是后一阶段之因。疾病的各个病理阶段是不可分割的,辨证论治虽然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但终归是以阶段病理立方的,在整体及全过程的连贯方面,必然有一定限制。辨病的发展总趋势是纵向的,而辨证相对而言则是横向的,必须纵横相贯才能综观全貌。
总之,一个疾病其各阶段的反映是相衔接的,不能只注意证的变化而忽视病的全貌。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忽略疾病本质规定影响下的连贯性,也即通过辨病把各阶段的证连串起来,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才能克服随证变方的被动局面。如此方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例如肺痈,虽然各阶段均有所不同,但根据肺痈的致病特点,如全程皆辅以鱼腥草,败酱草、大青叶之类解毒药,便能增强疗效,减少并发症,缩短疗程。
四、疾病的特异性治疗不足
辨证论治的缺陷之二,是诊断较笼统,着重于共性方面的东西,对疾病的特殊性则较为忽略。然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矛盾论》)。治病也不例外,一个疾病犹如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如膏淋,其中前列腺炎的浊尿,丝虫病的乳糜尿,虽然皆表现为湿热证,但各自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故治疗必然也应有所区别。再如肝风内动一证,脑血管破裂和脑血栓形成皆可出现本证,但却有本质的区别,前者须镇肝熄风潜阳,后者则应豁痰化瘀通络,说明辨别疾病,根据疾病的特异性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疾病的局部治疗不够
局部病变可以是整体病变的结果,也可以是整体病变的原因,而局部病变和整体病变又互为病理因果关系。因此,不认识局部的病变就无法揭示疾病的本质,例如,胃脘痛一证既可出现在胃癌患者,也可发生于消化性溃疡,而胃癌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却有质的不同,如只按辨证,无论是肝胃郁热或阴虚血瘀,皆不能代替这两种病的根本治疗。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当然各有所侧重,这就应根据二者在疾病全程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有些急性疾病,局部组织形态上并无明显改变,但其潜在已危及患者的生命,就应以整体为重。反之,有些疾病如癌,局部已有明显病变,而全身却可以无证,因此不能忽视局部。有时对一些疾病,为了迅速改变全局状况,往往先以局部治疗为前提,如癥瘕、瘀血、痰证、炎证……而有时又只有从一系例局部变化中才能认识整体变化,然这些正是辨证论治容易忽略的地方。
六、致病因子治疗不足
中医辨证论治比较着重于机体对疾病的反应状态,主要在于调整机体内环境,调动整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间接驱邪的作用。相对而言,对于从局部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方法却不太重视,当然这是按照“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立论的。然而一些疾病,虽然机体内环境改变了,致病因子失去了作用的条件,但少数致病因子仍在局部盘踞不散,犹如避风港湾受不到浪涛的冲击一样,仍然不断对整体产生作用。如能在调整机体环境的前提下,再辅以针对致病因子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这样间接加直接,整体合局部才能更快更好地获得疗效。不少疾病除按照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外,如自始至终都辅以一定的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的特效药物,则不但可缩短疗程,而且有助于疾病的根治。
上述说明只有辨病才能清楚地掌握一个疾病的全过程的各个阶段。试想没有疾病全过程的统一性和每一个病种的特异性,这样的辨证能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吗?
七、异病同治存在着问题
异病同治包括病机异而证候相同,或病机同而病位异等,甚至包括病异证反。病异证反可通过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达到异病同治的目的(具润浦,试论中医药对病与证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6期)。异病同治有利之处在于灵活机动,因人制宜,但异病同治往往易忽略疾病的特异规律。证虽然相同,但疾病本质不同,如瘿瘤、瘰疠同样为痰郁互结经络,都可表现为痰核证,虽然都应用化痰之法,但解郁化痰只应是一个大的原则,瘿和瘰疠是不同本质的疾病,又必须各自辅以特定的治疗,如果忽略疾病的个性及特殊性,势必使治疗与整体割裂。还要注意的是异病同治是有限的,并非同证皆可同治,有时病不同证同,治疗却有质的区别。如不深入辨病还易造成误诊、漏诊。如笔者曾治两例月经过多患者,经辨证皆为脾虚不统血,其中一例服健脾益气数十剂无明显好转,后经西医检查为子宫肌瘤,手术切除后即获根治;而另一例属脾虚者,服中药十余剂月经过多即愈,上一例运用中医辨证并无错误,说明异病同治对接触疾病的本质,客观上有阻碍作用。

- 重证轻病影响潜病的揭示《中医疾病预测》
- 重镇安神药《中药学》
- 重证暑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重镇安神《中医词典》
- 重证眩晕呕吐浮肿《名师垂教》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丹溪治法心要》
- 重症肌无合并重感冒《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重印达生福幼二编序《达生编》
- 重症肌无力《临床营养学》
- 重龈重《证治准绳·幼科》
- 重症肌无力《急诊医学》
- 重龈门主论《疡医大全》
- 重症肌无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重龈《幼科心法要诀》
- 重症肌无力《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重龈《医宗金鉴》
- 重症肌无力《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重龈《中医词典》
- 重症肌无力《百病自测》
- 重龂《中医词典》
- 重症肌无力《神经病学》
- 重阴必阳《中医词典》
- 重症肌无力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重阴必阳《中医名词词典》
- 重症慢阻肺病人需要氧疗《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重阴《中医词典》
- 重治法《石室秘录》
- 重阴《中医名词词典》
- 重重龈《幼科铁镜》
- 重暍《中医词典》
- 重重龈(胎症)《冯氏锦囊秘录》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