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肺痨先兆
肺痨指肺结核,病源为痨邪伏体,症状的产生主要为痨毒作祟,故先兆症多具有特异性……
肺痨即肺结核,自抗结核药发明以来,结核已能被控制,发病率虽有大幅度下降,但仍有一定的发病率,尤其在我国发病率仍较高。因此,早期发现同样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肺痨的发生,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外邪痨虫(结核杆菌)是乘虚而入,因此该病先兆潜证,常是正虚肺卫不足型,即见经常咳嗽,少气乏力,劳累愈甚,自汗畏风,体瘦神惫,声音低怯,易伤风感冒,苔白脉虚等症。
阻截治则 由于肺卫不足,气管素禀薄弱,因此须服用增强肺卫抗力的药物以图纠正。如琼玉膏:人参、生地、茯苓,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麦冬、百合、当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保元汤:人参、茯苓、肉桂、甘草等。以益肺强卫,从而可防患痨虫的侵入。一旦感受肺痨虫后,该病即极易转变成阴虚先兆证,呈现形体消瘦、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痨报标症为干咳无痰,盗汗,颧红(痨红)。咯血、胸痛、潮热、盗汗、消瘦为肺痨典型征兆,X线检查及痰培养可以确诊。治疗以养阴清肺、清热杀虫的月华丸(《医学心悟》)为代表方剂: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贝母、阿胶、茯苓、獭肝、三七、白菊花、桑叶,熬膏服用。
肺痨凶兆
1.毒入营血凶兆 肺痨如出现高热、寒战、昏睡为疫毒入营血凶兆,如见气急、紫绀、脉数无力为预后不良,易导致厥脱症。现代医学认为结核热度一般不太高,如出现高热并伴恶寒,常提示急性弥漫性血行播散。肺部结核灶如侵入肺静脉则可沿血行播散于全身,形成毒血症,呈现高热、畏寒、虚弱、出汗、昏睡、脉细弱等症。结核可播散于全身各组织,包括骨、脑、肾、内分泌腺、生殖器、皮肤……尤其易引起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易导致感染中毒性休克。
2.咯血凶兆 小量咯血是大量咯血的信号,大量咯血易导致亡阳阴竭凶兆。症见晕厥、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肢厥脉细微、血压下降,属现代医学的失血性休克,主要因肺结核空洞较大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咯血而致。如咯血过程中突然出现气急挣扎而起,面唇发紫为咯血窒息的征兆,应立即抢救。
3.肺竭凶兆 长期痨咳,损耗肺精,日久必致肺竭。凶兆为呼吸微弱欲绝(叹息样呼吸),面白唇紫,神识恍惚,脉微弱,预后不良。西医认为肺结核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肺组织被大量破坏,其余肺泡进行病理性代偿,一旦代偿失力则易出现呼吸衰竭,气急是失代偿、呼吸衰竭的信号。一旦出现紫绀,心悸气急,叹息性呼吸,脉微欲绝,甚至昏迷,抽搐,则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危象。
4.疫毒犯脑凶兆 肺痨病由于正虚邪陷、毒邪猖獗,入血犯脑,预后不良。其凶兆为头痛、嗜睡、恶心,婴儿可见囟门饱满,重者甚至出现颈强、昏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结核性脑膜炎,多为粟粒性肺结核的并发症,由血行播散引起,常见于婴幼儿及体虚正气弱者。
5.疫毒犯肾 肺痨病,正虚邪毒,入犯于肾,导致腰痛、尿急、尿脓,血尿常为早期信号,晚期出现无尿、恶心、嗜睡等关格凶兆,则将危及生命。有的则见长期腰痛,畏寒肢冷,神惫乏力等症,又为命火衰微症,上述相当于现代医学肺结核并肾结核、尿毒症、肾上腺皮质结核等病。肺结核由于血行播散引起肾结核,临床发病率并不低,尤其双侧肾上腺易受结核杆菌侵犯,肾上腺皮质被破坏,可导致阿狄森氏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预后亦不佳。晚期还可导致肾积水、肾周围脓肿及侵犯邻近器官,如引起生殖系统结核,男性为前列腺、睾丸、附睾结核,女性为卵巢、输卵管、子宫及盆腔结核等。

- 肺痨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肺痨《中医内科学》
- 肺络损伤《中医名词词典》
- 肺痨《中医词典》
- 肺络损伤《中医词典》
- 肺痨《止园医话》
- 肺脉《中医词典》
- 肺劳虚寒方二首《外台秘要》
- 肺脉歌《脉诀乳海》
- 肺劳痰喘《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肺脉见于三部歌《脉诀乳海》
- 肺劳实热方五首《外台秘要》
- 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生理学》
- 肺劳论一首《外台秘要》
- 肺门《放射诊断学》
- 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肺门与肺根《人体解剖学》
- 肺劳喘嗽遗传性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肺鸣《中医词典》
- 肺劳喘嗽兼不寐证《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肺募《中医词典》
- 肺劳喘咳《医学衷中参西录》
- 肺囊虫肺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肺劳《校注医醇剩义》
- 肺内常肿块影的鉴别《放射诊断学》
- 肺劳《金匮翼》
- 肺内分流量增加《急诊医学》
- 肺劳《备急千金要方》
- 肺内支气管及肺段《人体解剖学》
- 肺劳《中医词典》
- 肺脓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