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昏迷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昏迷系急证、危证疾患,病势均较凶险,并且缺少先兆信号。有的昏迷类型是突然发生,毫无先兆可查,有的昏迷类型虽有一定先兆信号,也是出现的较晚,因此昏迷先兆较难发现,但仍有一定披露可寻,由于昏迷病因较为复杂,故分述如下:
一、实闭型昏迷先兆
实闭型昏迷主要由热、痰、浊、瘀四大因素形成,先兆症各有特点:
(一)热闭型昏迷先兆
先兆信号
该型起病较急,故先兆症的特点为出现的时间较晚,而且短暂,旋即进入昏迷。热陷心包的昏迷最早信号为烦躁,旋即昏愦不语,阳明热扰神明亦最先出现烦躁信号,继而神昏谵语,中暑则最早披露心烦,随即神迷、人事不醒,湿热上蒙心包的昏迷早期先兆为发迷,继之则时明时昧,说胡话。
热陷心包型昏迷可有素体心阴不足潜证存在,因心为火脏,火旺灼阴,致心阴素亏因此热邪能乘虚而入。患者平素即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口干心烦,夜热盗汗,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的心阴虚潜证存在。由于心阴不足则虚火内生,一旦感受温热之邪,邪火与虚火,两火相搏,神明受扰,故极易陷入昏迷。
阻截治则 清心育阴防闭,方宜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心、连心麦冬,一旦出现神昏,即以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清热开窍以救神明。
(二)痰迷型昏迷先兆
1.湿痰蒙闭心窍先兆 该型昏迷起病较缓,多见于湿温,先兆症出现较早,可具有痰湿质先兆潜证。即素有苔腻脘痞,脉濡尿黄等症,一旦感受湿热之邪则易酿遏上蒙心窍,先兆信号为反应迟钝、神呆时清时昧。
阻截治则 宣化湿热、豁痰开窍。湿重用黄连三仁汤:黄连、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热重用甘露消毒饮: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如神识如蒙,甚而昏愦不语,用至宝丹开窍,继服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菊花、栀子、连翘、滑石、竹叶、牛蒡子、丹皮、姜汁、竹沥,玉枢丹0.6~1.5克冲服。
2.痰厥先兆 此类病人素体有形盛气弱,脾胃运化不足的痰质型先兆潜证。即症见素体痰多而粘,躯体虚胖,苔腻脉濡,加之,喜食肥甘,痰湿内生,运化不及,则寓有上蒙清窍的潜在危险性。如逢恼怒,痰随气升,旋即昏仆,痰厥前可有眩晕、恶心、涎粘、口臭、痰多的先兆症存在。
阻截治则 化痰驱脂,方宜软脉消脂汤夏、陈皮、山楂、泽泻、荷叶、竹茹、何首乌半夏、除皮、茯苓、甘草、枳实、南星。一旦出现痰厥则急宜豁痰开窍,方予菖蒲郁金汤、玉枢丹(方见上)。
3.癫、呆证昏迷先兆 此型平素有阴气重、木郁的先兆潜证,《难经》曰:“重阴者癫”,故此类病人素呈痰气郁结先兆潜证:面色暗滞,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多疑善虑,喜哭善悲,咽中如堵,胸闷不舒,失眠梦多,舌苔白腻,脉弦滑。
阻截治则 解郁化痰,方宜化痰解郁汤茯苓、法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菖蒲、郁金、贝母。
昏迷为癫、呆证的危重证,发生前患者可出现发呆,目直,反映迟钝,神志恍惚,神魂癫倒,脘闷作恶,喃喃自语等先兆信号,渐则昏不知人,陷入昏迷状态。
急予苏合香丸开窍救急,再服涤痰汤加减:茯苓、法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党参、菖蒲、郁金、远志,或予礞石滚痰丸:大黄、黄芩、礞石、沉香。
4.痫证昏迷先兆 痫证除痰浊素盛外,还有肝风易动的倾向性,素多痰唾,痰带风泡,涎长流口外。发作前有风痰上逆的先兆症,即感眩晕、胸闷、恶心、流涎、目斜、眼睑眶动等,后即昏仆倒地,抽搐,口吐涎沫,甚而昏迷不醒人事。
阻截治则 豁痰息风,方宜《医学心悟》定简丸:天麻、川贝、胆星、半夏、陈皮、茯苓、茯神、丹参、麦冬、菖蒲、远志、全蝎、僵蚕、琥珀、辰砂,或止痫汤:小白附子、天麻、茯苓、法半夏、陈皮、全蝎、蜈蚣、僵蚕、朱砂、竹茹,或温胆汤合白金丸:白矾、郁金,痰涎甚多胶稠难吐者,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
(三)浊蒙型昏迷先兆
浊蒙心窍的产生大多由于脏腑衰败、阴阳逆乱,使清阳不升、浊阴上干所致,因此大多有先兆潜证和先兆症的存在,兹分叙如下:
1.关格昏迷先兆 此型先兆为面色阴暗,头晕闷痛,呕恶腹胀,口臭如尿秽,尿少虚浮,舌苔白腻,体胖质淡,脉沉弱等浊阴上逆证。精神方面先兆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阻截原则为温肾扶阳,健脾化浊,方宜附子六君汤重用人参:附子、人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浮肿较重者用真武汤:附子、白术、白芍、生姜、茯苓,或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丹皮。
发作前信号为恶心加重,尿量更减,口臭发迷,短暂的焦虑忧郁状态,嗜睡,逐步神志恍惚而昏迷。
阻截治则 泄腑导浊,方用温脾汤:生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酌加六月雪,昏迷用苏合香丸开窍,呕甚服玉枢丹。
2.消渴昏迷先兆 消渴昏迷前驱为阴分将竭,阴不敛阳,虚阳浮越的阴虚热浮先兆潜证。呈面色红滞枯晦,唇舌干红,目眶下陷,皮肤干瘪,头晕头痛,心烦食少,口渴尿频。
阻截治则 育阴化浊,方宜加味六味地黄汤:生地黄、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天花粉、玉竹、竹茹;或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如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加黄芪、竹叶、灯心草。如出现恶心,发迷,嗜睡,口出酮臭或烂苹果味,小便反少,口反不渴,为浊毒内攻的先兆,很快即可演变成为呼吸深长,唤之不醒,尿少呕恶的深度昏迷,抢救原则为出现神昏用至宝丹开窍,方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茯苓、法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菖蒲、甘草,解毒化浊开窍。
3.黄疸昏迷先兆 黄疸昏迷属肝性昏迷,为急黄、癖黄、疫黄的严重阶段。黄疸昏迷先兆当视其阳黄昏迷抑或阴黄昏迷,前者属热毒内陷心包,后者为阴浊壅塞心窍。阳黄昏迷多属急黄、疫黄,黄疸深重,发展迅速,先兆症以心烦、闷瞀、嗜睡为先躯症,随之即陷入昏迷。
阻截治则 清热解毒凉血护宫,方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加茵陈,以防热邪内陷心宫。热毒鸱张者还可合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出现昏迷则用紫雪丹清热开窍救急。
阴黄先兆多为癖黄所致,病程长,患者脏腑衰败,精气耗绝,以面目晦黄,头昏闷,口出肝臭味,小便黄少,脘痞呕恶,表情淡漠,发迷嗜睡为先兆,继之则昏迷不醒。
阻截治则 温阳益气化浊,方宜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酌加茯苓、苡仁。昏迷抢救则用独参汤扶正,并急以至宝丹开窍救急。
尤须一提,黄疸昏迷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先兆,应注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兆表现为精神活动减退,反应迟钝,淡漠寡言,或反见欣快、躁动。第二阶段先兆为喜眠、嗜睡、昏睡,第三阶段即出现谵妄、昏迷,临证应注意根据上述先兆症进行阻截治疗。
(四)瘀阻型昏迷先兆
瘀阻型昏迷多为痰瘀痹阻心脑之络所致,如中风、卒中及胸痹、真心痹等。瘀阻型昏迷为痰瘀交阻,闭阻心脑之络,故平素必有痰瘀挟杂潜证:面晦暗滞,体肥多腴,目眶发暗,健忘头晕肢麻,痰多口粘,舌质微紫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微涩。
阻截治则 豁痰化瘀通络,方用血腑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或化瘀通络汤仁、茯苓、法半夏、地龙、竹茹、瓜蒌。
其先兆信号为头晕肢麻,健忘糊涂,语言不利,或胸闷气塞,左胸隐痛,汗出气短,继则昏仆不醒人事,瘀阻脑络的醒后留下偏瘫,语言不利。出现昏迷,阳闭以至宝丹开窍,阴闭用苏合香丸。醒后偏瘫用补阳还五汤:归尾、川芎、黄芪、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加服消栓散:生三七、水蛭、地龙。不语用神仙解语丹:白附子、白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痺阻心络者,症情危重,除配合西医抢救外,可给予独参场或参附汤、冠心苏合丸开窍救急。
二、虚损衰败型昏迷先兆
虚损衰败型昏迷主要发生于脏腑衰败,元阳欲绝的病患,主要病机为肾阳式微、命门火衰,常发生于虚损痨证。先兆证为肾阳不足先兆潜证:面色白,头晕耳重,畏寒肢冷,虚浮疲惫,腰酸腿软,舌淡白,舌体胖大,脉沉弱。
阻截治则 温命补肾,方宜四逆汤重用附子:附子、上等肉桂、干姜、甘草。出现昏迷诱因为疲劳、饥饿、感染、精神打击等原因。昏迷前先兆:突然眼黑,出冷汗,虚软无力。相当于西医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危象,出现昏迷则应速予参附汤,急温命火以扶将竭之残阳。

- 昏迷先兆及其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昏迷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昏渺《中医词典》
- 昏迷深度和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价《康复医学》
- 昏瞑《中医词典》
- 昏迷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昏睡《景岳全书》
- 昏迷病人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昏睡《疫疹一得》
- 昏迷《中医词典》
- 昏睡不食,舌胎浓,唇燥齿龈烂《经验麻科》
- 昏迷《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昏睡不醒(口燥唇干不食)《经验麻科》
- 昏闷无声治验《疫疹一得》
- 昏睡与昏迷《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昏闷无声《疫疹一得》
- 昏翳《中医词典》
- 昏霿(méng萌)《中医词典》
- 昏晕《中医词典》
- 昏冒《伤寒大白》
- 昏运《中医词典》
- 昏冒《续名医类案》
- 荤素羹《饮膳正要》
- 昏愦呃逆治验《疫疹一得》
- 荤辛菜类《急救广生集》
- 昏愦《伤科汇纂》
- 荤辛类 柔滑类 菜类 水菜类 芝 类《本草从新》
- 昏愦《证治准绳·疡医》
- 婚姻指导及生育指导《医学遗传学基础》
- 昏愦《医宗金鉴》
- 浑《中医词典》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