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脱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一、心脱先兆

心脱主要病机为心气暴脱,心主血脉,心肺又为宗气之根,宗气主推动血脉的运行,故心气脱则必然局致宗气无力,且必见虚里搏动应衣,脉象微弱的信号。临床上心脱主要发生于心气大虚之后,心气大虚常见于大汗或亡血之后,因汗为心之液,心为血府,气载于血,气随血脱之故。心脱先兆症以大量出汗、汗出发凉及烦躁为信号。

阻截治则 强心益气,方用独参汤(野台参、生晒参)及生脉散龙骨牡蛎山萸肉,心阳虚者加附子。心脱常见于现代医学大汗后虚脱及出血性虚脱等急症。

亡心阳为心脱重证,主要见证为面晦唇青,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细欲绝,等心阳衰竭证相当于西医心功能不全。抢救原则为强心回阳,方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并配合西医手段急救。

心腑脱证

心之腑为小肠,小肠主泌别清浊,转输津液。小肠虚则泌别失职,水谷下趋而成泄泻,特点为伴有小便不利。先兆证为小便短少,大便稀薄。

阻截治则 益气温中,泌浊固肠,方用补中益气汤萆薢分清饮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萆薢乌药益智仁石菖蒲车前子

二、肺脱先兆

肺主气、司呼吸,肺脱主要因于耗气伤津所致。宗气根源于心肺,积于胸中,宗气的作用为“贯心脉而行呼吸”,肺脱必然累及于心引起宗气外泄。此外,肺脱还常伴有肾虚,因肾为气之根。临床上,久嗽虚喘常为肺脱的病源。肺脱先兆信号为神疲乏力,呼吸气短,继而烦躁不安面色青灰,脉浮大无根,甚则唇甲青紫,神识不清,呼吸呈叹息样(抽泣式),相当于现代医学呼吸衰竭

阻截治则 益肺固脱,方宜参附汤人参附子,可加蛤蚧

肺腑脱证

肺之腑为大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如大肠受损或虚寒,传化过度而致脱证。大肠脱特点为魄门失约,肛门外脱,泄泻次多并伴有矢气频频。先兆信号为大便稀溏,肛门下坠,并有矢气,食少乏力

阻截治则 为补肺益气、固腑防脱,方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如滑脱不止可合用四神丸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补骨脂,或加龙骨牡蛎天竹黄

三、肝脱先兆

肝主疏泄,从而调畅全身气机,推动气血津液的运行,又肝主升发,振奋生机,故肝脱主要表现为疏泄无度,胆汁外倾,生机萎颓。相当于现代医学肝功能衰竭,见于晚期肝癌、晚期肝硬化药物中毒等疾病,主要机制为肝细胞的严重损坏,导致肝功能衰弱。先兆信号为持续性黄疸加深和出血倾向,晚期以呕恶烦躁、嗜睡为凶兆,严重时不醒人事,呕血、衄血,汗冷肢厥,脉微弱欲绝,黄疸浸溢周身,尸臭漫帏,生命垂危。

阻截治则 益气解毒、扶正固脱,及茵陈术附汤:附子、茵陈、白术,回阳解毒化癍,并辅以三七止血化瘀。

肝腑脱证

肝之腑为胆,胆为“中精之府”,内藏精汁,胆倒为肝腑脱证。胆内蓄胆汁,如因外伤,胆病,致胆气大伤,胆虚不摄则胆汁外倾,临床出现面绿肤青呕吐苦汁,渐之形羸神惫,生命欲竭。因胆色青,胆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升则十一脏皆升,胆气败降则诸脏告竭,故胆倾病人其先兆特点为面色逐渐发绿,精神萎靡,反应迟顿,形体渐为羸瘦。

阻截治则 温升胆气,振奋生机,方宜升胆汤柴胡、白芍茯苓、法夏、荷叶甘草,阳虚酌加附子。

四、肾脱先兆

肾主藏精及主水液,肾又为气化之根,司开阖,故肾脱则主要表现为肾精及水液的下趋无制,最终导致肾竭。如肾虚无制,不能约束水液的肾虚多尿,包括《金匮要略》下消:“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是肾脱病证。现代医学的尿崩症亦属下消范畴,日久造成肾精内竭。再有,由于肾虚不能固摄,精液漏下,又称精崩,妇女则带下谓之白崩,皆属于肾脱之范畴。肾脱导致肾精耗竭,下元虚惫,而成肾绝,所谓肾绝指肾精枯竭、脏腑衰败。如《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曰:“病人肾绝,四日死……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其先兆特点为面黑,腰酸如折,因黑为肾色,肾精外脱故面呈黑色,腰为肾之腑,故腰酸欲折为肾亏衰竭的信号。

阻截治则 益肾固脱,属肾水泄脱的用固肾饮附子、山萸肉熟地、上肉桂茯苓山药桑螵蛸,属肾精泄脱的用固精汤实、生牡蛎,精崩、带崩皆可用。

肾腑脱证

肾之腑为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不约则为遗溺。临床上,小便失禁,遗溺不止,为膀胱腑脱证。其先兆症为小腹下坠不能忍溺,为膀胱腑气受损大虚之先兆。膀胱为肾之腑关,膀胱不约与肾虚有密切关系,膀胱腑脱根源于肾脱。

阻截治则 宜固肾为主(昏迷引起的膀胱不禁又当别论)。此外,小儿膀胱不约还与脾肺虚衰有关,阻截治疗应注意审证,偏于肾虚不约,方宜益肾固脬汤黄芪、桑螵蛸、猪膀胱一具,阳虚酌加附子、鹿茸。偏于肺虚无制,方用补肺固脬汤膀胱一具。

五、脾脱先兆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转输是通过升清降浊来实现的,脾气主升,故“升清”是脾运化的主要机制,脾又统血,五脏气血赖脾以统摄。如脾受损,失于升清,统摄,则易导致脾脱。表现为清气下泄、脏气下垂,甚至下血、漏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脱急证为暴泄滑脱、便血崩漏、涎溢……。其先兆信号皆有脾虚中气不足,清气下陷之证,如神疲乏力,头晕面,食少泄泻等。

阻截治则 补气防脱,其中,暴泄滑脱除根据原病的虚实寒热辨证选方外,应用参芪龙牡以益气防脱。其中,属脏气衰竭滑泄不禁的应予固泄汤肉豆蔻莲肉、生牡蛎、猪大肠一尺,阳虚酌加附子、炮姜;见唇红、口干、脉细数为气阴两伤的信号,应急予生脉散;见烦躁、舌红干、肢热、气粗为亡阴信号,则应予生脉散重用红参表情淡漠、舌淡白、肢厥、气微又为亡阳凶兆,当急投参附,或予四逆生脉饮。至于便血脱证、崩漏脱证等,除应根据原病辨证处理外,应本着所漏之血不能速生,所脱之气理当急固的原则,以益气救脱,挽回生机为主要精神。

另外,脾脱,大、小肠脱皆有泄泻,区别在于,小肠脱之泄常并发小便不利,多见于老年人;大肠脱泄泻则常伴脱肛,一般见于小儿;脾脱泄泻则常俱见血便,多见于体虚弱者。此外,大、小肠脱皆为腑脱,症情稍轻,少顷刻之变,脾脱为脏脱,症情危重,多有突然转气阴两竭或亡阴亡阳之虞,临证应多加注意。

胃腑脱证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降浊正常才能受纳,胃腑脱证主要为降浊失常而上逆。如胃气衰败则易出现呕吐脱证,其先兆见证为神疲无力,食少纳差脘痞恶心,面色白,脉沉无力,舌淡苔白等脾胃虚寒证。呕吐虽少危急之变,但如呕吐频频或剧烈呕吐亦可导致气绝阳亡,证见面青肢厥,气微脉沉等凶兆,则应急投参附以救危脱。

阻截治则 除治疗原发病外,应注意温胃益气,方宜温胃饮秫米。呕吐重时方宜定呕汤姜、白术、茯苓,重用人参、半夏,阳虚加附子寒甚加伏龙肝灶心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脱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2. 脱证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3. 脱症论治《类证治裁》
  4. 脱证《回春录》
  5. 佗脊《中医词典》
  6. 脱证《医学摘粹》
  7. 陀得花《证类本草》
  8. 脱证《医学摘粹》
  9. 《本草纲目》
  10. 脱证《医学正传》
  11. 驼峰《饮膳正要》
  12. 脱证《中医词典》
  13. 驼峰《本经逢原》
  14. 脱痈《中医词典》
  15. 驼峰鼻《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16. 脱营失精门《张氏医通》
  17. 驼鸟屎《证类本草》
  18. 脱营失精《张氏医通》
  19. 驼肉《饮膳正要》
  20. 脱营失精《中医词典》
  21. 驼肉及峰脂《饮食须知》
  22. 脱营《卫生宝鉴》
  23. 驼乳《饮膳正要》
  24. 脱营《医述》
  25. 驼脂《饮膳正要》
  26. 脱营《中医词典》
  27. 鼍(鱼)《食疗本草》
  28. 脱阴危症《奇效简便良方》
  29. 鼍甲《本经逢原》
  30. 脱阴《中医词典》
  31. 鼍甲汤《备急千金要方》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