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经络系统是中医独特的基础理论,经络和脏腑共同成为中医脏象理论的两大支柱,经络是人体气血的主要通道。经络体系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络主要行于人体内脏及肢体头部,而奇经八脉则主要行于人体腹背,并对十二正经气血起到调节作用,十二经别又是十二正经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辅助支脉,其作用在于补充十二正经循行的不足。十五络脉则是正经加强内脏与体表、四肢之间联系的分支,十二经筋循行于躯表筋肉,十二皮部则分布于人体肤表。如是上述经络体系构成密集的网络组织遍布人体,纵横交错无所不至,起到了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如《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由于经络系统是一个网状的、互相沟通的整体,因此对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左右等各方面都起着联系作用,把人体内部脏腑与外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贯通起来,沟通了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之间,体表与体表之间的气血联系,使人体成为了一个内外一致的统一整体。如是,经络与脏腑共同构成了脏象学说的物质基础,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内脏有病必外象于经络,这就是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

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属于微观层次上的新结构。人体脏腑病理变化,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亦能通过经络反映出来。由于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故经络是最重要的全息系统、疾病先兆症的最早出现系统。经络对病的反映可以是局部的,亦可是本经疾病,还可交叉反映疾病。

经脉对疾病的反应包括体表局部异常及机体全身性症候表现,前者多表现为经穴及经络本身异常,后者则多出现综合症状群,其病理反应常出现于经络的循行路线上,症状以经络及其相关脏腑的功能失常为特点。经络系统有高度的感应传导能力,因此在病理上经络对疾病的反应亦极为灵敏,经络的感传现象证实了经络反映疾病的敏感性,因此也证实了它的先兆价值。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经络先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经络下《医经原旨》
  3. 经络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4. 经络系统《中医基础理论》
  5.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6. 经络图《类证活人书》
  7. 经络现象《中医词典》
  8. 经络统序《经络汇编》
  9. 经络虚实《黄帝内经太素》
  10. 经络体系是中医疾病预测的物质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11. 经络学说《中国医学通史》
  12. 经络说《医学实在易》
  13. 经络学说《中医词典》
  14.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针灸甲乙经》
  15. 经络学说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
  16. 经络上《医经原旨》
  17.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针灸大成》
  18. 经络伤《中医词典》
  19. 经络俞穴配合法《普济方·针灸》
  20. 经络取原法《普济方·针灸》
  21. 经络之辨刺诊之法《类经》
  22. 经络起止《医学摘粹》
  23. 经络之海《中医词典》
  24. 经络篇《经络全书》
  25. 经络肢体病证《中医内科学》
  26. 经络敏感现象《中医词典》
  27. 经络滞痛似痹《医门补要》
  28. 经络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9. 经络周流解《类经图翼》
  30. 经络论《素问悬解》
  31. 经络周流解《脉诀汇辨》

《中医疾病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