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先兆
眩晕,主要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眩虽为肝家之病,却与风、火、痰、瘀攸关,故眩晕先兆不但早见于肝,更常为风火痰瘀之先露……
眩晕是较为复杂又极常见的疾病,分为虚性眩晕及实性眩晕两大类。虚性眩晕包括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故张景岳曰:“无虚不作眩”。实性眩晕指肝阳上亢,与肝肾的关系最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徇蒙招尤(头晕目眩)……下实(肝肾)上虚”,而痰浊中阻、瘀血内结则为虚实挟杂性眩晕,尤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故前贤有“无痰不作眩”(元·朱丹溪),“血瘀致眩”(明·虞搏),风火致眩:“风火兼属阳……两动相搏,则为之眩转”(刘河间)。本节眩晕重点讨论痰浊中阻性眩晕(动脉硬化)及肝阳上亢性眩晕(高血压)先兆。其余详见第六十七章第二节眩晕先兆
一、动脉粥样硬化先兆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沉着于动脉管壁引起管壁增生硬化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常发生于家族性肥胖及从事紧张工作的人,或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人。主要为内源性脂质增高,与遗传密切相关,从少年儿童期病变即已开始。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已成为世界性疾病,主要危害性为对心、脑、肾血管的侵害。
(一)脑动脉硬化先兆
脑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中较常见的内脏损害,由于脑动脉硬化、变窄、变脆,故主要病理为脑缺血。脑动脉硬化先兆症为健忘,尤其是人名遗忘,为脑动脉硬化的最早信号。渐之则出现头昏、头痛、用脑后易疲劳等脑动脉硬化征兆。中医属痰脂瘀阻脑络。
阻截治则 豁痰清脂化瘀,近代多用泽泻汤(泽泻、白术)加味:荷顶、山楂肉、丹参、竹茹、首乌、灵芝等。
(二)脑血栓形成先兆
脑血栓形成又称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为脑卒中之一,属缺血性中风,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脑动脉由狭窄变为闭塞。
先兆证为眩晕,一侧肢麻、口角扯撮等肝风内动证。由于管腔日愈狭窄,故报标症为短暂的脑局部缺血,引起一过性脑的神经功能突然缺失,如一过性失语、失明、一侧感觉障碍等,是为脑血栓形成的信号。具体为单眼失明、对侧偏瘫,多是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信号,而眩晕,语言障碍,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则为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前兆。
阻截治则 脑血栓形成多为痰瘀合邪,宜益气除痰化瘀为治,今多采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辅以吞服生三七、炙水蛭、地龙末等通经活络之品。近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创制的脑血康口服液效果颇佳。脑血栓形成的严重者,由于脑长期供血不良,可形成脑萎缩现象出现痴呆、幼稚或“返老还童”等类衰老征兆。如管腔由高度狭窄发展为完全闭塞或大部分闭塞时,则可出现昏迷、脑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为脑梗塞导致脑水肿、软化甚至液化的凶兆,预后极差。
(三)脑溢血先兆
脑溢血又称为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动脉硬化导致脑血管破裂的危重疾病。高血压是主要诱因,先兆症为眩晕,指、趾麻,一过性失语,口角撮动等(参看本章第三节中风先兆)。一旦发生中风则出现剧烈头痛、昏迷、潮氏呼吸等(症状及具体处理方法参看中风节)。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先兆
肾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肾动脉管腔变窄引起肾性高血压,严重可形成肾动脉血栓形成。由于肾急性缺血,可产生肾区疼痛、尿闭及尿中毒等危象。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先兆(详见第六十章第二节真心痛)。
二、高血压先兆
眩晕为高血压的主要征兆。高血压是发病率相当高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40岁以上。本病与遗传、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及肾病都有很大关系,主要病理为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变硬、狭窄,常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容易导致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病变。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肝阳、肝风范畴,尤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水生木,高血压与水不涵木有关,多属下虚上实。下虚指肝肾阴虚,上实为肝阳上亢,也有为单纯的肝阳上亢型,后期可演变为阴阳两虚。
高血压多发生于肥胖体质,故先兆证常呈现肝肾阴虚型,症见形体肥胖、面赤、急躁易怒、两目干涩、耳鸣腰酸、造精带下、虚热内蒸、盗汗、脉滑舌红。
(一)阻截治则
滋水涵木,益阴柔肝,方用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及一贯煎:沙参、杞子、麦冬、白芍、生地、川楝子。如肝肾阴虚继续发展,肝阳失潜即有肝阳上亢、血压升高的趋势,肝阳上亢报标症为一过性头重足轻及一过性目眩。如出现头晕头胀、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耳鸣脉眩,则为肝阳上亢的典型征兆,血压多较高。治疗以养阴平肝、潜阳熄风为原则,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镇肝息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至于潜隐性高血压肝肾阴虚先兆不明显,仅于脑血管意外前偶见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烦躁、四肢麻木等先兆症,也当格外警惕。
(二)高血压病凶兆
1.中风凶兆 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高血压病的凶兆,其征兆为剧烈头痛,呕吐,旋即昏迷、潮氏大呼吸(鼾声)、面色潮红、大小便失禁,其症状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脑出血属中医的中风范畴,凡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口噤不开、二便闭为闭证,属实;反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为脱证,属虚。闭证又以寒热表现而分阳闭(面赤身热、口臭气粗、烦躁搔扰、舌苔黄腻、脉弦滑)、阴闭(面白唇黯、四肢发凉、静卧不烦、苔白滑腻、脉象沉滑)。《金匮要略》则分为中脏腑及中经络(“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中风属高血压常见凶象,尤其中风脱证,为元气衰微阴阳离决、及阴竭于下、孤阳上越之疾,有暴脱之虞,预后极为不良(处理见本章中风先兆节)。
2.高血压危象
是由于情绪波动、寒温变化或紧张劳累等因素,诱致周围细小动脉发生一过性强烈痉挛,引起的血压,尤其是收缩压突然升高,为高血压危象。症见突然兴奋、头痛、眩晕、潮热面赤、恶心气急,甚至突然一过性失语、失明、严重者可引起肾、肺等内脏损害,甚至发展为高血压脑病。中医属风阳上扰,急宜平肝息风,方用羚羊角汤或可救急,《医醇賸义》羚羊角、石决明、代赭石、菊花、黄芩、夏枯草、钩藤、龟板、白芍、丹皮、天竺黄。
3.高血压脑病凶兆
高血压脑病为高血压危象的进一步发展,是脑细小动脉发生持续性的强烈痉挛,引起血压(尤其是舒张压)急剧升高,致颅内压升高的病变。症见突然发生持续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意识不清、视力突然丧失。中医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宜急予平肝熄风、潜阳为治,方用羚羊角汤(见高血压危象)。
4.恶性高血压凶象
恶性高血压属急进型高血压,舒张压急剧升高至17千帕(130毫米汞柱)以上,易危害心脑肾,引起中风,且心、肾也极易导致衰竭,预后往往不良,眼底视网膜多有明显病变。
中医属肝阳妄动、肝风翕张、非镇肝泻火潜阳熄风不能救急。方用羚羊角汤,如便闭酌加生大黄,面红目赤加生石膏,痰涎上涌加竹沥,头晕胀、鼻衄加犀角,抽搐加全蝎、僵蚕。
5.高心病合并心衰凶兆
长期高血压由于细小动脉痉挛→变硬→狭窄的变化,导致周围循环阻力不断增加,使心脏(首先是左心室)负荷增加,日久心脏呈代偿性肥大,于是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平日常感心悸、气喘,劳累后加重,夜间可突然发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喘咳心悸,但经端坐呼吸而缓解。代偿超过一定限度即发生心力衰竭,尤其是夜间突然持续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不能缓解,心悸喘促加重、面晦唇紫、并咯吐大量血泡沫痰则为左心衰竭的征兆,中医属心气暴脱,须紧急抢救。抢救原则为强心固脱、可予独参汤酌加山萸肉、龙骨。如平日心悸、气急、渐见尿少、浮肿,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紫绀、甚至腹水,为右心衰竭的征兆,预后不良,可因全心衰竭而死亡。中医属心肺衰竭、预后不良,急用参附汤、独参汤或可回阳固脱。
6.肾衰凶兆
高血压对肾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由于肾细小动脉硬化变窄,肾由于缺血缺氧而痿缩、变性,逐渐导致肾功能不全,如出现嗜睡、尿少、浮肿、恶心、蛋白尿为肾衰尿毒症的凶兆。中医谓之关格,为浊毒上干、清阳不升之证,近代用《千金方》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甘草)或可图救。
7.急性肺水肿凶兆
心源性急性肺水肿常出现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左心衰竭阶段,由于肺循环高度瘀血,肺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使肺部含水量增大,致肺泡水肿。以呼吸困难、紫绀、皮肤苍白、湿冷、咯大量血性泡沫痰为特征,最终可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中医属肺气暴脱,急宜益气固脱,用独参汤加龙骨、牡蛎。肢厥畏寒者酌加附子回阳,以期挽回生机。

- 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眩晕《神经病学》
- 眩晕(附头昏)《急诊医学》
- 眩晕《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眩晕部《本草易读》
- 眩晕《博济方》
- 眩晕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眩晕《灸法秘传》
- 眩晕方《医学三字经》
- 眩晕《针灸学》
- 眩晕昏冒《沈氏女科辑要》
- 眩晕《女科证治准绳》
- 眩晕论治《类证治裁》
- 眩晕《何澹安医案》
- 眩晕脉案《类证治裁》
- 眩晕《金匮钩玄》
- 眩晕门《张氏医通》
- 眩晕《伤科汇纂》
- 眩晕秘方《华佗神方》
- 眩晕《也是山人医案》
- 眩晕痧脉辨《痧胀玉衡》
- 眩晕《医学三字经》
- 眩晕诗《医学实在易》
- 眩晕《时方妙用》
- 眩晕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眩晕《中医内科学》
- 眩晕者无痰不作《医学传心录》
- 眩晕《脉因证治》
- 眩晕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眩晕《医学从众录》
- 眩晕总论《症因脉治》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