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麻木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
一、麻预兆的预报意义
麻,是指以麻为主的一种感觉先兆,后期多兼有木。麻,大多为虚的信号。无论气虚、血虚,或营卫不足,大凡气血不运,肌肤失煦皆可致麻。发作特点大多为周身性、阵发性,并于劳累体虚时加重,也有为局部发麻者。如十指麻木是气血大虚之兆,《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说:“十指面目皆麻者,宜补中益气汤”。因十指为四肢之末端,四肢又为诸阳之本,故内有阳虚、化源不足则十指必然失濡而发麻。中医历来对肌肤麻木都十分重视。如《内经》早有荣卫亏虚与不仁(麻木)关系的论述。《素问·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李东垣强调“气不行也,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的观点(《兰室秘藏·卷中》)。孙一奎亦说:“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赤水玄珠》),如脚气麻木。皆说明麻对虚有重要的预报意义,尤其久病体虚手足发麻及产生遍身发麻,皆为气血大虚之兆。
此外,皮肤麻对肺虚、气不布,卫气不行的预报也极有意义,如肤麻而伴气弱、汗多、声怯音低者,多为肺卫虚的预兆。如沈金鳌说:“有皮肤麻木者,是肺气不行也”(《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其他,气郁致气血不行亦可形成发麻。如郁证、气郁也可引起肢体或周身发麻(如癔病可有较顽固的麻木)。
现代医学认为发麻多出现于营养不良性脚气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及一些神经、精神性疾患,且常以麻为主及多为虚象预兆。临床上,麻还是中风的常见先兆之一,如大拇指及食指发麻,数年后必有大风,而左臂内侧及小指麻,又为冠心病的报标症。此外,上肢肩臂发麻常为颈椎病的暗示,下肢发麻则是腰椎病的前驱症。
二、木预兆的预报意义
木,为痛痒感觉全失的征兆,多为麻的后期或与麻具见。木为麻的较重阶段,而长久顽固的麻木又称顽麻,是顽痰死血的外兆。顽痰所致麻木必兼肢体沉重,活动不灵,苔腻面垢,甚至痴呆;而瘀血所致麻木,则多有瘀斑、脉涩、舌质暗等标志。如血痹麻木(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炎等),皆属于瘀血麻木。
木为重度瘀阻之象征,无论痰阻或血瘀,多为本虚标实、因虚致实的结果。木的特点是除不仁(感觉障碍、不痛不痒)之外,还有不用(活动不灵、甚而不能活动)的症状。
木以局部为主,但同样可以出现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舌麻木多为痰浊阻滞脑络之兆,亦可为心经痰火之征。肢麻木皆起于指趾之端,为经络凝滞、营卫行涩之象,轻则不仁,重则不用。兼口角歪斜的面部麻木,多为风痰之兆(如颜面神经麻痹)。而半身麻木则为瘀血阻络的征象(如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肿瘤等)。如齐颈而麻木,齐腰而麻木,或手套、袜型麻木则多为湿毒所致(包括西医的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麻风、脑梅毒、脊髓梅毒等)。而关节麻木又为风湿的预兆。
麻木日久多为痰瘀互结、留著不去,其症结难消,如硬皮病等。故根据麻木先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麻木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麻木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 麻木章《医学妙谛》
- 麻木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 麻雀《食物疗法》
- 麻木痛《傅青主男科》
- 麻雀《滇南本草》
- 麻木酸痒痧《痧胀玉衡》
- 麻雀肉《保健药膳》
- 麻木门(附脱阳)《丹台玉案》
- 麻雀肉饼《古代房中秘方》
- 麻木门《张氏医通》
- 麻雀挣《松峰说疫》
- 麻木脉候《类证治裁》
- 麻雀粥《保健药膳》
- 麻木脉案《类证治裁》
- 麻仁《长沙药解》
- 麻木论治《类证治裁》
- 麻仁《汤液本草》
- 麻木部《本草易读》
- 麻仁《本草便读》
- 麻木(与痹证参看)《张氏医通》
- 麻仁《本草分经》
- 麻木《幼科折衷》
- 麻仁《本草分经》
- 麻木《丹溪手镜》
- 麻仁《本草择要纲目》
- 麻木《周慎斋遗书》
- 麻仁白蜜煎方《伤寒杂病论》
- 麻木《证治汇补》
- 麻仁煎《医方考》
《中医疾病预测》
- 杨力(着)
- 自序
- 篇一 总论
- 第一章 导论
- 第二章 中医疾病预测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医先兆证特点
- 第四章 中医先兆证规律
- 第五章 中医先兆证表现形式
- 第六章 潜病与先兆
- 第七章 辨病与潜病
- 第八章 全息先兆
- 第九章 六淫先兆
- 第十章 体质先兆
- 第十一章 遗传与潜病
- 第十二章 同源与潜病
- 第十三章 病态平衡与潜病
- 第十四章 心理先兆
- 第十五章 气象先兆
- 篇二 人体相学
- 第十六章 颅面先兆——颅面相学
- 第十七章 目先兆——目相学
- 第十八章 人中先兆——人中相学
- 第十九章 耳先兆——耳相学
- 第二十章 皮纹先兆——手相学、足相学
- 第二十一章 络纹先兆——络纹相学
- 第二十二章 经络先兆——经络相学
- 第二十三章 皮肤先兆——皮肤相学
- 第二十四章 胸膺先兆——胸膺相学
- 第二十五章 虚里先兆——虚里相学
- 第二十六章 腰背先兆——腰背相学
- 第二十七章 魄门(肛)先兆——肛门相学
- 第二十八章 腹先兆——腹相学
- 第二十九章 脐先兆——脐相学
- 第三十章 脉先兆——脉相学
- 第三十一章 舌先兆——舌相学
- 篇三 分泌物信号学
- 篇四 先露症状预兆学
- 第四十章 味预兆
- 第四十一章 食欲预兆
- 第四十二章 性欲预兆
- 第四十三章 睡欲预兆
- 第四十四章 嗅预兆
- 第四十五章 音声预兆
- 第四十六章 疲乏预兆
- 第四十七章 消瘦预兆
- 第四十八章 肥胖预兆
- 第四十九章 头症预兆
- 第五十章 咽痛预兆
- 第五十一章 皮肤异常预兆(含斑疹预兆)
- 第五十二章 痒预兆
- 第五十三章 麻木预兆
- 第五十四章 喘息预兆
- 第五十五章 呕恶哕预兆
- 第五十六章 手足厥冷预兆
- 第五十七章 发热预兆
- 第五十八章 出血预兆
- 第五十九章 瘀预兆
- 篇五 内科疾病先兆学
- 第六十章 心系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真心痛(冠心病)先兆
- 第三节 怔忡(病毒性心肌炎)先兆
- 第四节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
- 第五节 肝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节 惊悸(心脏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七节 脉律失常(心律失常)先兆
- 第八节 胸痹(肺源性心脏病)先兆
- 第九节 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先兆
- 第六十一章 肝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二章 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三章 肺系病先兆
- 第六十四章 肾系病先兆
- 第六十五章 精神病先兆
- 第一节 精神病先兆意义
- 第二节 精神病先兆潜证
- 第三节 精神分裂症先兆
- 第四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先兆
- 第五节 神经官能症先兆
- 第六节 更年期精神病先兆
- 第七节 老年性精神病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先兆
- 第八节 病态人格先兆
- 第九节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先兆
- 第十节 儿童精神病先兆
- 第六十六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命火衰微证)先兆
- 第三节 脑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四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肾阳虚衰证)先兆
- 第五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火亢盛证)先兆
-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兆
-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先兆
- 第八节 性腺功能减退症——更年期综合征先兆
- 第六十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先兆
- 第六十八章 结缔组织性疾病先兆
- 第六十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先兆
- 第七十章 爱滋病先兆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 篇七 急症先兆学(包括内科急症及急腹症先兆)
- 篇八 癌先兆学
- 第八十六章 概论
- 第八十七章 胃癌先兆
- 第八十八章 肺癌先兆
- 第八十九章 肝癌先兆
- 第九十章 乳腺癌先兆
- 第九十一章 食管癌先兆
- 第九十二章 血癌先兆
- 第九十三章 大肠癌先兆
- 第九十四章 宫颈癌先兆
- 第九十五章 皮肤癌先兆
- 第九十六章 膀胱癌先兆
- 第九十七章 鼻咽癌先兆
- 第九十八章 前列腺癌先兆
- 第九十九章 甲状腺癌先兆
- 第一○○章 胰腺癌先兆
- 第一○一章 恶性淋巴瘤先兆
- 第一○二章 阴茎癌先兆
- 第一○三章 卵巢癌先兆
- 第一○四章 子宫肌瘤先兆
- 第一○五章 儿童癌先兆
- 篇九 早衰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