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

《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味蕴含于食物之内,是水谷之气所化生,任何一种饮食物皆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属于人体味蕾所能感应到的一种信息。饮食入体经过脾胃气化,藏之于胃,滋养脏精,其味能随津液上承于口,变现于外,因此通过五味的表现,可以反映内脏精气的偏盛偏衰状况。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五味总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其性能为辛散、酸收、甘缓、咸软、苦坚。

味为舌的感觉,蕴源于五脏,出之于口,与脏腑密切相关。首先脏腑的精气化源于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亦曰:“地食人以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指出五味能生脏腑之阴,是脏腑阴精的物质基础,故《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五味与五脏的关系虽然都很紧密,其中又与心脾的关系最为重要,《内经》曰:“五味藏之于脾,以养五气”故脾为五味之主,人体对味的喜恶,皆通过脾变现于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灵枢·脉度》也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故心脾有病最能反映于味。

五味与五脏有着特殊的亲和性,如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苦先入心,又如《灵枢·五味》曰:“酸走筋、咸走血、苦走骨、甘走肉、辛走气”此外,五味对脏腑功能有着调节能力,从而保证了五脏精气的平衡。由此说明,五味对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五脏有着滋养和协调意义,共同维持着五脏精气的动态平衡。然而脏腑对五味的选择性又取决于脏腑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一旦脏腑病变,对五味的取舍能力减弱,就会导致脏腑阴阳偏盛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伤形……气伤于味”。说明味是形的物质基础,是气化的源泉,味通过气而生形,同样气、形也将伤于味,偏味可以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引起脏气偏亢而致病。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另外,味的偏胜不仅本脏受到影响,而且也间接地影响到所克之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尤其强调的是长期过食某一气味,日久将会引起脏气偏胜而产生疾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谈到的:“久而增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即言某一种饮食气味长期偏嗜后,使脏气亢盛,破坏了五脏之间的相对平衡而致病,同样,脏气本身病变,对五味的需要量必然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五脏苦欲”。所谓“苦欲”即是脏腑对气味的喜嗜与忌恶,这是五脏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引味自救”现象。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体现了五味对脏腑的作用。《灵枢·九针论篇》还记载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是要认识到五味的两面性,既看到对五脏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有害的一方,从而注意到任何一种气味,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有的情况下,即使正常的食味,也可诱发疾病。如《素问·热论篇》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说明由于脏气与性味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五脏病变。

由此可见,五味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有着重要影响,故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味,通过味的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味先兆对脏腑有着重要的预报意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疾病预测》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疾病预测》书籍目录
  1.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 味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3. 味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4. 味痰《中医词典》
  5. 味之薄者《医学启源》
  6. 味觉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7. 味之浓者《医学启源》
  8. 味觉异常辨病《百病自测》
  9. 畏恶反辩《侣山堂类辩》
  10.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生理学》
  11. 畏恶七情表《新修本草》
  12. 味幻觉《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3. 畏寒腹疼小产《傅青主女科》
  14. 《食鉴本草》
  15. 畏明《中医词典》
  16. 《中医词典》
  17. 畏日羞明秘方《华佗神方》
  18. 未种而自出痘《儿科萃精》
  19. 《经络全书》
  20. 未手太阳小肠经《神应经》
  21. 《放射诊断学》
  22. 未录住址姓氏《曹仁伯医案论》
  23.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24. 未连雄蚕蛾《本草易读》
  25.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6. 未来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研究的重点《医院药学》
  27.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8. 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病理生理学》
  29. 《中医名词词典》
  30. 未婚先孕者的心理《医学心理学》
  31. 《中医词典》